李宏春
(山東省萊蕪市第四中學)
我的“名師”觀
李宏春
(山東省萊蕪市第四中學)
名師,顧名思義,乃“有名之師”也。名師首先應當是優秀教師,除此之外,還要有其獨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學、科研等多個方面具有突出的貢獻、較大的影響力和較高的知名度。那么,如何才能成長為名師呢?
沒有夢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這個名師夢,不是追求一夜成名的白日夢,而是立志一輩子獻身教育的專家夢。
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是我們施展教育才華的舞臺。我們所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都是從課堂上來,然后再回到課堂上去。我們所有的教育夢想最終是通過課堂來實現。
葉瀾教授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五實”,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
1.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
在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是有意義的。初步的意義是他學到了新的知識,進一步是鍛煉了他的能力,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再進一步發展,是他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學習,學生才會學到新的東西。
學生上課,“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如果課堂一切都順利,教師講的東西學生都知道了,那我們何必再上這節課呢?
換句話說,有意義的課,它首先應該是一節扎實的課,不是圖熱鬧的課。
2.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有效率表現在兩個方面:(1)從面上而言,這節課下來,對全班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學習困難的;(2)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么,這節課就不能算是比較好的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3.一節好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也就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迪
一節課不應該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在課堂中應有教師和學生情感、智慧、思維和精力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這樣的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發。
4.一堂好課應該是常態下的課,也就是平實的課
兩種情況,一種是備課不充分,一種是準備過度。備課不充分是教學事故,絕對不允許;但是準備過度也不可取。
5.一堂好課應該是真實的課,也就是有缺憾的課
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實的東西就會有缺憾。
公開課、觀摩課要是上的沒一點問題,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樣的預設會給教師增加很多心理壓力,然后做大量的準備,最后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平時的課本來就是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之為真實的課。
課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
我們在課堂之外,要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工于寫作。通過教學日志、課題研究、撰寫論文、著書立說等,使我們的經驗得以升華,經驗上升到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實踐。
特級教師鐘志農在報告“教育科研—名師成長的必由之路”中指出:要樹立8種科研意識,鍛煉8種科研能力,養成8種科研作風,具有4種精神準備。
1.樹立8種科研意識
(1)樹立“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的意識;(2)樹立“教育是科學,科研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第一推動力”的意識;(3)樹立“科研是為了解決問題”的意識;(4)樹立“科研需要創新”的意識;(5)樹立“科研需要合作”的意識;(6)樹立“科研需要量力而行”的意識;(7)樹立“科研要出精品”的意識;(8)樹立“科研要講計劃、講效率”的意識。
2.鍛煉8種科研能力
(1)鍛煉選題的能力;(2)鍛煉閱讀文獻的能力;(3)鍛煉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4)鍛煉論證課題方案的能力;(5)鍛煉操作課題研究過程的能力;(6)鍛煉搜集、積累、整理資料的能力;(7)鍛煉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8)鍛煉接受鑒定、答疑辯證的能力。
3.養成8種科研作風
(1)養成“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潛心研究學問的“學者之風”;(2)養成獨立思考、大膽假設、敢于創新的“勇者之風”;(3)養成博采眾長、從善如流、不固執己見的“仁者之風”;(4)養成一絲不茍、深思熟慮、字斟句酌的“智者之風”;(5)養成吃苦耐勞、多思勤記、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之風”;(6)養成實事求是、不浮不夸、忠于數據和事實的“求實之風”;(7)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研教結合、不圖虛名的“務實之風”;(8)養成尊重他人科研成果、講究科研道德、不剽竊、不抄襲、不取巧的“誠實之風”。
4.搞科研要有4種精神準備
(1)準備進入研究的“高原期”;(2)準備克服研究中期的“厭戰情緒”;(3)準備研究可能遇到的挫折與失敗;(4)準備研究成果得不到認可、評不上獎或者評不上應有的獎級。
總之,“名師”是一種人生境界,是一位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峰體驗,它與追逐名利的功利主義有天壤之別。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