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華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
三網融合背景下網絡音頻廣播趨勢展望
梁少華
(作者單位:東莞廣播電視臺)
隨著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人們需要進一步提升媒體的適用性,更好地促進其發展。本文主要介紹了三網融合下網絡音頻廣播演進的概況,并進一步闡述了廣播網絡化與網絡化廣播的區別,在本文的最后介紹了三網融合下網絡音頻廣播的發展趨勢。
媒體;三網融合;網絡;音頻廣播;發展趨勢
在媒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說,新媒體是衍生于舊媒體之中的,而新媒體也進一步對舊媒體進行了改善,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新媒體的發展方向應更加個性化、私人化并具有一定的整合因素。媒介形態的變化,是由多種復雜因素作用而發生的,其中包括感知需要、政治壓力、技術革新等。
在新舊媒體共同演進的過程中,不同的技術、媒介形式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融媒體。融媒體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事物匯聚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新的媒介形態會融合出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是源于不同媒體的,通過對某個媒介的增值量提升進一步傳承和普及新媒體的功能與作用。例如:電視不僅具備了影像播放功能,還進一步融合了廣播的即時傳播特點。
媒介的演進是新舊媒體相互作用產生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舊媒體受到了重創,但是新媒體將自己放在一個更加主動的位置,承擔的風險也就更大。媒介多半進入社會時都是以娛樂甚至是玩具的形式出現,它是一種小玩意,人們喜歡它純粹是因為好玩,并不是出于某種工作的需求。直到后來人們看到了它的鏡子功能。可以實現復制,并且逼真地傳達物質世界,最終將大量的技術融入進去,成為一種藝術的化身。
流媒體技術的發展讓音頻的實時播放成為了可能。在1995年的4月,美國誕生了“音頻點播”的服務,這標志著我們的網絡廣播正式進入了商業化范疇。到了1996年,廣東珠海開通網絡實時廣播,這是我國內地第一家的網絡廣播電臺。當下,已經有超過6 000多個網絡電臺在互聯網上以流媒體的形式為人們提供服務。
網絡廣播,顧名思義,就是互聯網與廣播的結合體,是一種復合型的傳播方式。以網絡為媒介提供音頻服務,也被稱為在線廣播。
2.1廣播網絡化
所謂“廣播網絡化”就是指廣播節目與網絡的融合,最明顯的就是看到節目播出渠道的改變,不再單單地從收音機中為受眾提供服務,它還拓展到了互聯網上,這種傳統廣播面對著新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強化了自身的宣傳、拓寬了受眾渠道,這是一種偉大的嘗試。
廣播網絡化并不屬于廣播和網絡的真正融合,而是將廣播的拓展渠道延伸到了網絡這個方向。當下很多廣播節目在制作上,無論是節目簡介、主持人介紹、節目時間表還是其他的內容都是將已播或者在線播的節目原封不動地放在了網絡上進行傳播。雖然一些廣播電臺呈現出一定的綜合性和門戶化特征,但是和真正的新聞網站相比,其影響力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2.2網絡化廣播
網絡化廣播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為受眾提供多媒介廣播節目的廣播形態。和傳統的廣播模式相比,網絡電臺在接受傳播途徑、接聽方式以及范圍上都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特點,這是一種全新的廣播方式,它有著自己的規律及節目的形態,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網絡廣播具有交互性特征和個性化的選擇。
當下很多商業網站都開始創辦網絡電臺,有的雖然名噪一時,但是在經過了市場的洗禮之后,最終不堪重負選擇了離開。那么從本質上來分析,這其中有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術兩個方面的關系。先天不足是指電腦終端的便捷性和經濟性和傳統廣播接收端相比相差甚遠。后天乏術是指一些商業網站在傳播節目時,由于資金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節目質量不高。還有的一些客觀因素包括了市場監管、政策瓶頸以及盈利模式的缺乏等。
不包括前文中提到的廣播電臺網絡化,網絡電臺在我國的數量已經高達200多家。粗略統計,當下的網絡電臺日均聽眾高達11萬人次,日均收聽時長超過一個小時。雖然在我國這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但是與美國相比,網絡廣播的收聽量還很少。這就說明,我國的網絡廣播雖然作為一項新興產業走進了大眾視野,但是其發展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去填補其發展空白。
3.1健全法律法規
網絡音頻廣播行業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管理規章制度,敦促法律法規的完善,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首先,網站需要有一定的資質限制,提升門檻,吸納高質量人才。其次,把關人要對音頻、視頻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同時還要積極地承擔起監督工作。對節目當中的一些倫理性問題、道德問題、社會公德進行嚴格跟蹤,擁有保留、修改和刪除的權利。
3.2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網絡音頻廣播不應單純地作為內容的服務者,而要成為內容的創作者。要想進一步提升節目的趣味性,吸納更多的受眾,僅僅靠自主經營,自說自話是不可能擴大規模的。所以,網絡廣播網站可以進一步吸納更多廣播愛好者投入到網絡音頻廣播制作當中,這樣更方便人們去選擇和下載。所以,傳統電臺可以進一步保留自身的優勢,在實施制播分離政策之后,可以將節目更好地推向市場,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促進廣播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3.3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在這方面,網絡廣播要做好網絡調查,增強服務功能,更充分地了解受眾的需求。網絡廣播從技術上為雙向交流提供了可能,但是這不意味著互動效果就一定好。在網絡廣播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傳統廣播的主動服務功能漸漸被聽眾的個性化需求給替代。為了進一步提升傳播的能效,實現廣播工作的專業化運行,這就需要廣播工作將受眾細化,將傳播工作構建得更加具有精準性。由于當下很多專業電臺都肩負著社會與經濟雙重效益的任務,所以,在滿足社會需要方面,需要提出更具針對性,更能滿足聽眾需求的服務。根據著名的5W原則,廣播新聞節目要做好對受眾、生產渠道、生產方式的調查和定位。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最終引發受眾在情感、認知方面的反應,以此來提升廣播新聞節目的效應。
3.4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是藝術前進的動力,廣播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傳媒方式,需要打破傳統,具有一定的創新優勢,才可以具有永不磨滅的競爭力。所以,創新意識是廣播編輯工作人員必不可少。通過新的視角去發現生活,在生活中提煉要素,并進行多樣化的手段進行創作,這是從業者需要努力的創新方向。網絡廣播從業者也需要沿用這些方式,改進和鉆研,不斷探索和嘗試,努力利用自己創造性思維,去強化創造力,讓廣播編輯藝術更具感染力,更具社會價值。將創新的視角帶入節目當中,為受眾制造需求。
廣播不僅僅是一種媒介,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藝術,是帶有溫度的媒體。所以,在今后的發展中,如何讓網絡音頻廣播更具備藝術性、創造力,是廣大廣播人的追求。在新媒體勢頭不斷強化的背景下,需要更好地提升廣播與社會的融合力度,無論是形式還是技術上,都要不斷追求創新,促進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1]程前,余地.2010年廣電系統三網融合研究綜述[J].現代視聽,2011(6).
[2]黃升民,龍思薇.十年探索匯聚平臺——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新媒體研究綜述[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1(6).
[3]陳蓉,郭小丹.廣電面對三網融合的形勢分析及應對策略[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3(3).
[4]蔡革文.“和諧共贏,共創未來”——江蘇新媒體、新技術、新業務產業鏈2007’高峰論壇會議紀要[J].視聽界:廣播電視技術,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