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柯 欽 朔 陳 藝 馬晨晨 聞加祥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淺談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蔣云柯 欽 朔 陳 藝 馬晨晨 聞加祥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如今,社交媒體已經滲入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社交媒體成為他們了解社會,獲取社會經驗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心理與行為能力等尚未完全成熟,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化也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社交媒體;大學生;社會化
社交媒體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社交體驗,改變了人們長久以來的社交習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通過社交媒體來認識自身及周圍的世界。[1]有數據顯示,30歲以下的社交媒體使用者占到了用戶總數的59.2%,年輕人是中國社交媒體使用的主力軍。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社會行為方式,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的過程,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社交媒體是重要的路徑,主要起到聯系個人與社會,促進新聯系建立的作用。
大學生涯不僅意味著知識水平的提升,同時也是從青少年到成年人、從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到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渡階段。據CNNIC的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1月,20~29歲年齡段社交用戶占32.9%,在整體人群中占比最大;其次是19歲以下用戶,占26.3%;同時,在校學生在全體社交應用用戶中占到了9.8%[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及青年用戶是社交媒體使用的重要力量,社交媒體也事實上成為大學生社會化重要的路徑依賴。
在成為成熟的社會人的過程中,大學生有著更為強烈的認知需求與個人整合的需求。同時,在社會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上,大學生也面臨著新的挑戰:來自家庭的影響有所減弱,而來自社會群體的影響卻日益增強。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交媒體信息量大、選擇自由度高、互動性強的特點就使社交媒體成為大學生與學校以外的廣泛世界相連接的有效載體。社交媒體承載的龐大信息量,為大學生留下了充足的自由選擇的空間,滿足他們對于認識世界、加強人際聯系、緩解負面情緒等不同方面的需求。
2.1積極影響
2.1.1學習
社交媒體在大學生使用的過程中看似只是一個提供信息的平臺;但是,社交媒體實際上成為了大學生社會化的催化劑。尤其在移動終端普及率極高的今天,它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自主學習、自我表達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渠道。正是由于輸入與輸出的交替進行,大學生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
2.1.2適應
鞏固舊有的人際關系并建立新的聯系也是大學生認知自身社會角色、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大學生仍然處在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階段,從相對簡單的以學習、家庭為中心的生活到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社交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的紐帶和催化劑作用就在這些新舊人際關系的維持與建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調查顯示,社交應用的聯系人中,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同學、同事占比最高,都在80%以上;其次是親人或親戚,關注比例為79.7%,教師/領導的關注比例為62.4%。[3]從中可以看出,維持、鞏固已有人際關系是人們使用社交媒體的重要原因,在網絡社交環境中,基于強關系的熟人社交仍然是主流。
由于移動終端的普及,加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社交媒體成為了大學生人際關系構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他們通過社交媒體鞏固與家庭的聯系,保持自身在家庭生活中所處的位置,明確他們作為子女的社會角色;另一方面,大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建立并深化他們與同輩群體間的聯系,形成小的圈群,起到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前的預演作用。
2.1.3互動
河南一林造紙廠原廢水處理采用Biolak工藝,設想可以利用Biolak工藝作為混凝-加核絮凝組合工藝的后續處理工藝。實驗中,利用活性污泥法作為混凝-加核絮凝組合工藝的后續工藝對廢水可生化性加以驗證,實驗結果見圖5。
社交媒體的允許用戶生產內容的特點為大學生表達自我、創造新的社會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并且由于社交媒體是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生產與交換平臺,大學生極易因不同的興趣愛好或利益訴求形成圈群。這些圈群內的信息流動具有小圈化、強關系的特點,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關系密切。
以微信為例,除即時交流外,微信中的信息流動主要集中在朋友圈。由于微信朋友圈僅對好友可見,并且還有屏蔽功能,這些功能使朋友圈處在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交界地帶,保障了信息僅在熟悉的小范圍內傳播,在較為親密的互動中加強已有聯系,并在圈群中相互傳遞、相互影響。這樣的情況在社區類社交媒體中也有所體現。
2.2消極影響
2016年全球調研巨頭凱度集團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指出,認為社交媒體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人從去年的18%下降到了14%。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總體上有積極的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
2.2.1負面價值觀
社交媒體上充斥了各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負面價值觀,潛移默化地侵蝕大學生的心靈。由于社交媒體的開放、兼容,為各種利益集團代言的負面價值觀層出不窮。這些負面的價值觀都經過精心的包裝,對于正在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和欺騙性。
2.2.2脫離現實
社交媒體的虛擬性,讓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隔離感。具體表現為:不關心社會的發展,不關心他人生活,降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回避本應承擔的各種社會角色,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對現實生活的隔離,將對他們的行為方式產生不良的影響。
2.2.3認知偏差
由于社交媒體管理上的漏洞,使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出現偏差。一方面,在社交網絡的運用中,大學生對個人的隱私和信息安全防備松弛,不法分子乘虛而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社會的整體認識,社交媒體對個體事件的放大,將會嚴重影響大學生們對社會的認知方式。
2.2.4過度依賴
對社交媒體的心理依賴,打亂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節奏。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現在大學生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普遍超過花在紙質書籍上的時間。對社交媒體的過度依賴,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和健康。
鑒于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重要的影響,不論是大學生本身,還是從社交媒體,或者是更為廣泛的社會環境,都有值得完善的空間。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從政府管理的層面上來看,對于社交媒體的管理,建議提升到法律的層面,從根本上抑制社交媒體的野蠻生長。應該看到,在這個方面,政府管理部門已經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總體來說,管理的力度還跟不上現實的需求。
(2)從媒體的自律層面上來看,社交媒體應努力在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間取得平衡,加大對信息的把關力度,從源頭上根本杜絕虛假信息、煽動性言論等不良信息。
(3)從學校引導的層面上來看,建議開設媒介素養專業輔導必修課程,通過強化媒介素養,幫助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的運用中,建立自我保護的心理屏障和應對策略,確立符合社會法律和道德規范的行為方式和認知方式。
(4)從自我凈化層面上來看,建議大學生在接觸新世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全面提高自身素養,避免因自控能力不足,深陷虛擬世界與虛擬關系難以自拔。同時,通過對社會的深度參與,全面、系統地認知社會,不輕易被錯誤的東西迷惑和誤導。
社交媒體無疑是一種特殊的工具,工具應該為我所用,而不能我為工具所用。工具如何為我所用,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人們不斷地去實踐和探索。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