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坤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新媒體環境下增強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生動性的策略
林漢坤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
傳統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細節性不足,新聞性不強的問題,偏理論性、宣傳性的慣性話語模式影響了電視時政新聞的生動性和故事性。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媒體時政新聞報道尤其要重視增強吸引力。本文從電視新聞畫面敘事語言技巧,同期聲的運用,重視新聞事件細節采寫,報道方式平民化傾向及學習借鑒新媒體的優點這幾個方面,對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生動性提出策略性建議。
電視時政新聞;鏡頭語言;故事性;同期聲;平民化
在過去,傳統媒體處于壟斷和絕對話語權的時代,這些僵化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并沒有顯示出突出矛盾,因為電視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體更多是被動地接受新聞播報的內容,對于新聞的內容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如果要說有什么選擇的話,只能是選擇“看”或者“不看”,這極大地限制了受眾群體的自由發揮。但在新的媒介環境條件下,新媒體的應用則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態,其讓受眾群體擁有了更大的選擇自由,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非常多,受眾群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新聞節目的接受者,甚至一部分受眾群體成為新聞報道的主導者和傳播者。此外,因為媒體形式的廣泛性,也讓新聞報道的受眾群體予以擴大,人們對于新聞的內容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跟蹤和調查,讓受眾群體的自主性得到發揮。
2.1用視覺語言表達新聞的特殊形式
電視新聞不同于報紙和新聞網站主要表現在它使用畫面語言來報道新聞。視覺敘事是電視新聞的特點,通過攝像機鏡頭對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畫面進行捕捉,采集記錄下來連續性的視頻鏡頭,后期剪輯工作是把一個個鏡頭和視頻畫面進行有邏輯性的編排、組合,以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達到最佳的新聞傳播接受效果。因此,結構影像的能力,怎樣運用視覺語言敘事,把電視新聞報道得有故事性,有感染力,是吸引觀眾的關鍵因素。
做電視新聞報道必須讓畫面主導來說話,解說詞服務于電視畫面起補充說明的作用,而不是畫面從屬于新聞解說詞,用畫面來論證預設好的觀點。電視時政新聞采編的畫面語言必須具有獨特的個性,盡量捕捉視覺沖擊力強的畫面,強化細節表現,促進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聯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受眾的好奇心與興趣。
因此,電視媒體人要把新聞講得有故事性,有吸引力。既要懂得用影像感性地表達又要有理性分析,電視新聞的視覺故事是通過一個個鏡頭畫面的組接來創造思想,創造情緒,創造節奏,創造感染力。
2.2提高時政新聞生動性要重視同期聲的使用
同期聲就是對現場聲音的客觀還原,在時空上具有連續性,可以展現新聞內容的原貌。同期聲往往保留了新聞的本來面貌,使用同期聲可以展現新聞人物的聲音細節,且里面蘊含的戲劇性內容能引起觀眾的興趣。電視新聞同期聲往往生活化氣息比較濃,接近普通老百姓的語言和說話方式,觀眾易于理解,這樣很容易激起觀眾的興趣,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增強電視新聞的故事性和可看性,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使用同期聲有利于增強新聞的客觀性。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使用同期聲能夠較好地把新聞現場的氣氛傳達給受眾;同時,能傳達事件人物的氣質、性格及情緒等細節內容,讓觀眾對新聞有比較立體、全面的認識。雖然就電視新聞而言現場采訪發回的新聞素材必須通過人為的剪輯、編輯加工,將聲音、畫面、音樂等進行有機組合才能實現完整的信息傳遞功能。但就同期聲來說,它往往是一段故事情節完整,在時空上具有連續性的視頻內容,這就極大減少了人為操作的因素,保持了新聞的原汁原味。
2.3用客觀細節說話
真正的新聞報道應該 是采用敘述性語言,客觀報道新聞內容本身,用展現新聞事件的細節,故事情節的方式來向受眾傳遞需要的新聞信息。過去,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方式更多的是在表達觀點,宣傳理論和國家宏觀政策方針,新聞素材只是從屬于觀點,用來佐證觀點,這就違背了新聞報道的原則,過多的人為介入和干預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同時,使電視新聞的可看性下降,在傳統的媒體環境,電視媒介壟斷話語權的局面下,因受眾可選擇的信息獲取渠道較少,還有生存的土壤,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新興數字媒介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大背景之下,受眾接觸到各種媒介所推送的不同新聞內容,新聞報道的話語模式也越來越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受眾就很難接受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方式。
2.4時政新聞報道平民化
在新媒體生態下,平民化已經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發展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對于電視新聞媒體工作人員來講,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平民化風格的 趨勢,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質內涵。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的立場想民所想、做民想做。此外,要進一步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社會傳播效果,讓群眾能夠感受到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努力,促進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
[1]樊星.民生新聞報道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商,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