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雅樂
(作者單位: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新聞部)
銀幕背后的“花”樣世界——影視幕后紀錄片淺析
裴雅樂
(作者單位: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新聞部)
影視幕后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特的影視藝術現象,既是對影視創作過程的真實記錄,又是一次全新的創作行為,因其拍攝和敘事角度發生了轉化,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及制作方、發行方的重視。本文以幾部紀錄片為例,來分析幕后紀錄片的基本特點、運用手法及社會人文思考。
幕后紀錄片;拍攝花絮;紀實性
1.1定義
花絮,最初在新聞業中比喻各種有趣的零碎新聞、花邊新聞,多用作新聞報道的標題。在影視范疇中的“拍攝花絮”本來是指常出現在很多喜劇片結尾的、未曾出現在正片中的段落,如拍攝過程中的一些NG鏡頭、刪減片段和搞笑場景等,這應該是最接近于“花絮”一詞本意的影片類型,也可以說是狹義的“花絮片”。而從廣義上講,拍攝花絮不應僅限于此,“Behind the Sence”或者“Making of”視頻拍攝,是指以電影拍攝過程為主要記錄內容的紀錄片。好萊塢很早就有為電影拍攝紀錄片的傳統,早期就已經有專門幫電影拍攝紀錄片的公司,將電影幕后創作過程制作成時長約半個小時的紀錄片,通過電視臺播放或者隨錄像帶、DVD同步發行,只要是正規的院線電影,或者大牌音樂公司做的MV,都會有配套相應的“幕后視頻”[1]。
在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單純為了搞笑的烏龍畫面和展示影片拍攝過程的幕后紀錄片,顯然已經無法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觀影需求,這就要求“幕后紀錄片”這個全新的片種還應具備獨特的類型特征、傳播特征和功能特征。
1.2類型分析
在百度搜索“幕后制作紀錄片”可得到約3 6900 000條結果;在時光網、豆瓣網、M1905網、ACfun網和Bilibili網等影視類主題網站,有關幕后制作、幕后花絮、幕后特輯等內容也總是能激起網友的熱烈討論。這些幕后紀錄片有著共同的類型特點。
首先,它以能夠滿足受眾窺視心理的幕后故事為主要內容,包括導演評論、演員感受、場景搭建、特效制作、刪減片段和失誤鏡頭等,總之就是能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制作過程中有價值的東西。其次,敘事結構比較松散,缺乏故事性、邏輯性,大多為宣傳影片本身而制作的“流水賬”“超級鏈接”,除了影片主題外,鮮有另講精彩故事的成功范例。最后,制作靈活,傳播廣泛,既可以依附于影片在影院放映,也可以在網絡空間、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進行獨立傳播,滿足不同宣傳方式的需求。
1.3功能分析
優秀紀錄片之所以廣為流傳,成為影視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在于它們不僅能為觀眾帶來電影本身之外的審美體驗,更是電影敘事藝術中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從功能上看,幕后紀錄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商業宣傳的功能。從產生源頭來說,影視幕后紀錄片本身就是為了宣傳電影母本而生的,如果沒有電影母本,影視幕后紀錄片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幕后紀錄片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增加觀眾對電影母本的了解、喜愛和敬佩,從而擴大該片在觀眾心目中的知名度。
二是娛樂大眾的功能。幕后紀錄片常常為觀眾提供一些電影拍攝中的失敗畫面、口誤NG鏡頭等,除了這些段落本身具有的喜劇效果,令觀眾釋放情感,獲得快樂之外,也拉近了觀眾和導演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觀影趣味,使觀眾超越視覺幻象世界,將目光投射到電影本身上來。
三是移情功能。通過觀看幕后紀錄片,觀眾仿佛真正走進電影拍攝現場,了解幕后發生的故事,主動去思考該如何應對,《赤壁》的紀錄片《路有多長》紀錄了演員拍攝戰爭場面時意外受傷的片段,展現了電影拍攝中的不確定性因素。還有相當一部分幕后紀錄片會包含導演評論、幕后制作和刪減片段等超出電影本身的內容,這無形中就為觀眾解讀電影提供了更多的線索,觀眾不再是單一的接受方,而是通過幕后紀錄片獲得了一種俯瞰人間的“智者視角”。會更加理解導演的創作意圖。需要指出的是,拍攝花絮除了具有重要的娛樂功能外,同時具有一些弊端,如可能會消解電影所建立起來的真實感和神圣感,還可能打亂電影正文文本的敘事結構,甚至消解了某些片段的敘事功能,所以一般較為嚴肅、話語力度較強的電影結尾都不會出現拍攝花絮[2]。
20世紀90年代,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為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拍攝了兩部紀錄長片《和平的代價》《直擊戰爭》,至今仍為電影幕后紀錄片制作的典范。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萊斯·布蘭克被稱為“最好的電影幕后紀錄片導演”,他的代表作《電影夢》被廣泛認為是影史上最好的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在影迷心中已經超越電影母本已經成為經典。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的紀錄片《危險的日子》,其紀錄式鏡頭的運用,準確展現了影片幕后創作的真實進程。
從拍攝手法上看,幕后紀錄片有著以下幾個共同的特點。
一是宗旨明確的拍攝要點。在幕后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首先是在占有大量拍攝素材的基礎上,把有價值、有趣味的情節、過程整理提煉出來,圍繞整個拍攝過程,尋找和挖掘劇組內外與電影主題有關聯、有深度,能形成故事元素的動人情節和事件,2016年的《神探夏洛克圣誕特輯:惡毒的新娘》在正片播放前即播放了5分鐘的幕后制作紀錄片,導演親自一一介紹拍攝現場中還原原著的細節,在令在福爾摩斯迷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該片的主要脈絡和“亮點”“興奮點”以及“記憶點”,反響熱烈。
二是趨近真實的旁觀拍攝。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示電影幕后進程,體現紀錄片的真實視角,這類紀錄片都堅持不干涉拍攝對象、不干涉現場的原則。紀錄片的創作完全融入劇組的拍攝和生活進程,只有在被采訪者、劇組導演和紀錄片主創間形成默契和融洽自然的氛圍,才能真正置身于現場“直接”拍攝,《英雄》的紀錄片《緣起》,主創人員耗費四年追蹤《英雄》的拍攝過程,積累了400小時的素材,從中提煉細節、情節乃至故事,同步取材,保證了這種真實的取“材”和所要達到的效果。
三是注重現場的即興拍攝。在紀錄片拍攝中,經常會遇到偶發事件,如果攝像師沒能及時開機,或者不認為是應該紀錄的內容,就會失去一次很好的情節紀錄,但如果記錄下來就可能成為寶貴的視覺素材。德國大導演沃納·赫爾佐格在拍攝《陸上行舟》時沒有保留他認為沒有用的底片,但此后當他想把其中的一些膠片用在他的另一部電影《我的魔鬼:克勞斯·金斯基》時,只好求助于幕后紀錄片導演萊斯·布蘭克,因為在紀錄片《幻想曲》里還保留了三段赫爾佐格想要的膠片??梢姀牟煌慕嵌龋煌膫让妫煌膼酆弥救こ霭l,從可以見到的視聽信息中,即興分析判斷,機智而敏捷、不失時機地拍攝到事件主體,把“好看”的故事收入到鏡頭之中,這對幕后紀錄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注重細節的畫面捕捉。紀錄片不一定有情節,但一定有細節,細節可以使主題深化且更生動形象,2014年的《冰雪奇緣幕后制作花絮》,花費大量的鏡頭,向觀眾闡明了一部3D動畫如何從草稿到成型,對許多關鍵步驟、人物動作進行了詳細地細節刻畫,令人們在對迪士尼成熟的專業化制作流程有了總體認識的基礎上,更對其精美的細節記憶猶新[3]。
在中國,2002年,張藝謀電影《英雄》的幕后紀錄片《緣起》成功實現了商業運作,把這一類型的紀錄片從幕后帶到了臺前,并逐漸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隨后,《白鹿原》有《將令》,《賽德克·巴萊》有《未盡之路》,《金陵十三釵》有《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這些幕后紀錄片的蓬勃發展,不僅是電影營銷的需要,更是電影社會人文價值的新的展現渠道。《集結號》的紀錄片《犧牲》就尋訪了當年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通過回憶與現實交叉,緊密圍繞“犧牲”,令觀眾對和平與戰爭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升華了《集結號》的主題[4]。
在幕后紀錄片里,人們可以看到大導演張藝謀坐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思索的背影,可以看到章子怡素面朝天地坐在練功房的地板上,可以看到成龍一次次NG重拍……人們看到了那么多著名或者不著名的面孔在為一部電影或快樂或哀愁,這部電影在觀眾心中已不僅僅是追求大場面大制作,也不僅僅是大型電影宣傳和營銷,更多的是那一幅幅更加豐滿生動的電影畫面和幕后平凡卻感人的電影人形象。
但幕后紀錄片應該盡力避免淪落為另一種形式的宣傳片——如《太極》《將令》等紀錄片中,大部分片段都是主創人員在互相恭維或不痛不癢地評介,呈現一部電影的誕生如何艱辛,而這種紀錄片最終也僅止步于宣傳,留不下有藝術價值的東西。如《南京!南京!》的紀錄片《地獄之旅》壓箱三年之后上映,更多地呈現了劇組腐敗、內地制片不專業等情況,可以說是華語電影幕后紀錄片揭露最狠的一部。這部紀錄片選擇的素材最終成品的主要功能,初步展現了電影人的困惑、努力和奮斗信念,也初顯了其社會輿論監督和導向的價值[5]。
[1]Alan Steadman.拍攝商業影像:幕后花絮紀錄短片的6個小竅門[EB/OL]. (2013-09-12)[2016-09-02]http://107cine. com/stream/24964/
[2]馬強才.電影末尾拍攝花絮的審美娛樂功能——以成龍主演的電影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9(6).
[3]王爽.電影幕后花絮類紀錄片的拍攝[J].記者搖籃,2015(2)
[4]屈高翔.新紀錄片類型:電影幕后紀錄片研究[J].電影新作,2012(6).
[5]電影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EB/OL].(2012-10-16)[2016-09-02]https://movie.douban.com/ review/5619234/
裴雅樂(1977-),女,四川雅安,在職研究生,主任播音員,研究方向:對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