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4)
有機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思維及其生命教育意義
張毅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4)
有機馬克思主義是將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過程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在對經典馬克思主義進行新闡釋和新發展中形成的國外馬克思主義新流派。面對現代社會發展,人的生活遇到諸多問題,有機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建設性的思想理論和生態實踐策略,指出人的生命是有機的存在。這就要求在當前的生命教育中進行有機化的整體思想觀念轉換。生命教育呼喚一種有根的教育,生命教育要求培養人的生命共同體意識,生命教育渴求一種整體的價值觀念,生命教育注重培養人有機的生態思維,生命教育還要強化課堂生命的生發過程。
有機馬克思主義 現代性反思 整體思維 生命教育
“有機”(Organic)原本是生物學用語,一般來說,是指由有機化合物所構成的生命體,這樣的生命體對外界環境具有積極的反應功能。地球上的生命機體經過億萬年的自然生長,由自身自組織在應對不同自然環境的調節功能所形成的較強的生命適應能力讓人驚嘆。學界對“有機”的援引常見于管理學之中,認為“有機”是一種有秩序而不僵化、各個系統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協調活動過程,是一種靈活的高度適應性的組織[1]??梢姡袡C生命體是在對熵的抗爭與適應中,所產生的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調節能力、學習能力、繁殖能力和進化能力,從而具有和諧的生命成長狀態。所以,“有機”的最大特點就是對整體(有機體或共同體)的強調,對和諧的重視,對“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肯定。
人作為類本質存在的生命體,已生存于大地數千年,創造了悠久的人類文明史。然而,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們就始終如一地探索著、征服著、擴張著、主宰著地球本身,并把這一切都看作是天經地義??墒蔷驮诮裉?,我們人類面臨著新的境況——這種境況在這個星球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人類第一次遭遇到增長極限和生存困境。人們在對地球的自然資源進行永無止境地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導致生態系統因被破壞而失衡,其惡性循環的必然后果就是不可再生資源即將消耗殆盡、嚴重的溫室效應和空氣污染,以及冰蓋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風暴肆虐、災難性的干旱等。
針對人類面臨的此種生存狀況,人們在遭受自然災難中漸有覺醒,世界各國也普遍重視,但問題的關鍵是具有主導性的西方經濟制度以及人們由此產生的消費思想和價值觀念等,不但無濟于事,反而對生態惡化會起到推波助瀾的反作用。眾所周知,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核心是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活動,并將其推向極致,現代人已陷入這種漫無邊際地追求永恒增長的窠臼中。小約翰·柯布博士在《21世紀生態經濟學》一書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問題在于這種永無止境的增長是否是必須的。如果是這樣,那么全球經濟就必須在一個并不增長的星球上永遠增長。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該理論將導致災難。”[2]
人們在對自身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困境進行反思時,不可避免地要“回到馬克思”那里去尋找生存智慧。從20個世紀70年代開始,就有大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再次“回到馬克思”:包括以安德烈·高茲為代表的從生態學的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探討“生態學的政治化是如何可能的”;以詹姆斯·奧康納、約翰·福斯特等人為代表,通過挖掘、闡發馬克思和恩格斯等經典作家的關于生態唯物主義的“紅綠”思想,從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角度轉向政治生態學的批判,發展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等,這些又都真真切切地“從生態學的角度敲響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生態喪鐘’”[3]。相比而言,最具影響力的是以小約翰·柯布博士為領軍人物的過程哲學家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家,從其自身的角度對生態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他們通過理論思辨和實踐探索,逐漸將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和懷特海的過程哲學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并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建設的啟示中所形成的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發展性的新理論流派——“有機馬克思主義”(Organic Marxism)。
有機馬克思主義又稱為“過程馬克思主義”,最近幾年在美國興起,以探索生態危機根源和生態文明建設途徑為目標,以懷特海的過程哲學思想和經典馬克思主義學說為理論基礎,同時吸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建設經驗和中國傳統文化智慧,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后現代過程研究中心創始人、著名建設性后現代思想家小約翰·柯布和菲利普·克萊頓,以及賈斯廷·海因澤克、大衛·格里芬等人,并受到我國旅外知名學者王治河、樊美筠等人的熱心關注和積極推動。有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點是在對現代性危機尤其是對生態危機積極關注并給予建設性思考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深入批判,指出現代性是導致現代文明危機的罪魁禍首,提倡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的對立,主張通過有機整體主義來實現人類的共同福祉。難能可貴的是該理論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批判,而是在思想批判中直面問題本身,提出了以“為了人類的共同福祉、有機的生態思維、關注階級的不平等以及提倡具有對人類長遠發展的視野”作為其理論的四大核心原則的建設性思想。有機馬克思主義寄希望于教育,主張通過“教給學生與所有生命共生共榮及公正分配資源和機會的知識和價值觀”[4]的教育功能來塑造未來社會的公民。
有機馬克思主義針對生態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思想理論和生態實踐,其核心特點就是形成具有共同體價值觀的整體思維,對有機聯系、共生發展、內在價值、共同福祉、生態思維的強調。首先,他們對西方“無極限增長”理念進行強烈抨擊。由西方資本主義所主導的當代大部分西方社會,直至今天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無極限增長”的觀念,認為自然資源“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但嚴酷的現實已經表明,這個“無極限增長”只能是永遠的神話,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只有轉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才可以使人們掙脫資本主義錯誤思想的掌控,使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處于地球的可承載范圍之內;其次,有機馬克思主義從方法論層面批判資本主義所犯的“誤置具體的謬誤”,也就是“誤把抽象當具體”[5]。這種思維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忽視了事物發展的過程性、時空性,硬生生地割裂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漠視事物之間彼此內在的關系性,在方法論上強調分離性、簡約性和還原性的思維,導致將活生生的具體抽象成僵死的外殼,從而將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進行抽象化、統一化。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每當思考者忘記思考中所涉及的抽象程度,并從中推出關于具體現實的毫無根據的結論時,這種謬誤就會出現”[6]。周易曰:“生生之謂易”,而“誤把抽象當具體”恰恰是一種靜止的、僵死的思維模式,缺乏對生態萬物“生”與“動”的關照。在經濟領域,“經濟學必須專注于闡述模型和發現‘支配’當下經濟活動的規律,而不是尋找‘支配’經濟體系變化的規律,或者追問偶然的歷史事件。因此,當有效模型被找到、假設被證實的時候,這些模型和假設就會被看作可與物理學的模型和假設比擬,而它們相對特定歷史條件具有的局限性則被忽略掉了”[7]。與之相應和的是,當經濟學家把他所發現的某個經濟分析模式推廣使用,并將其當作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真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犯了“誤置具體的謬誤”,因為他們完全忽略了這種模型或假設所產生的特定歷史條件和現實關聯性,忽略了生活中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岸眠@些抽象的、脫離了與整體和其他部分關系的模型或所謂規律去解釋變化了的現實或者指導實踐時,就會對現實造成歪曲和導致嚴重的破壞性后果”[8]。
這種“無極限增長”在以貪婪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制度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西方也由于其具有深刻的理論認識基礎——這就是一種以人類為中心和尺度的思想和行動邏輯的主體性哲學,其必然結果就是產生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德國的存在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早在20世紀中葉就對這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進行過強烈地評判,認為這種“人道主義”在本體論上把人割裂于萬物而又凌駕于其上的主體,在認識論上把世界簡約為我們對其了如指掌并可對其自由操控的“圖像”[9],這樣的世界萬物僅僅是隸屬于人這個絕對中心的“為我之物”,而物之本真存在的“物性”被人活生生地剝離并將其拋棄。此刻的物在被人的便利操作中,對象化為“特征的載體、感覺的符合和有形的質料”,海德格爾將其稱之為人對物的“傷害性忽略”,缺乏對“物性”的應有關照。在有機馬克思主義那里,這就是殘酷的“去有機化”的狂妄行為。
有機馬克思主義是在對現代社會的思考與批判中生成和發展的,而現代性的本質特征就是主體性形而上學。海德格爾認為,主體性形而上學的本質性表現就是對存在本身的遺忘,并由此產生的對象化思維和表象活動,這與有機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誤把抽象當具體”的“誤置具體的謬誤”互為表里,因為它漠視了自然萬物“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本性,忽視了萬物存在的時間性、整體性、因緣性和獨特性。他們同樣是在構建探索“什么是真實的存在”的形而上學傳統,用以追問存在者存在的根據的方式來說明存在者的存在的本體論為研究路向,在海德格爾看來,這是一種典型的“論證性表象的思維方式”[10]。這樣的思維方式關注的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身,而是追問存在者存在的根據,堅持的是“符合論”的真理觀,在認識論上必然導致主客二分的理論模型,也致使思維和存在的對象性分裂,而這種分裂的結果就是主體統攝客體,并在技術的促逼下,人的主體性地位在被無限拔高的同時,技術又設置、擺弄人自身,形成一種宰制人的外在力量,這不僅漠視了“物性”,就連“人性”在此之中也消失殆盡,沒有絲毫“有機”可談。
人在自然中存在,自然在人的傾聽中彰顯靈性。人與自然萬物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生命體,都是在時間中“共在”的生命歷程。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缺陷就是對自在之物的武斷取消,由此而對“物道”的遺忘乃至消滅。海德格爾對此感嘆:“偶爾,我們甚至有這樣的感覺,即長久以來物的物性被粗暴地歪曲了,并且思想也參與了這一粗暴行為?!盵11]把人作為第一位和真實的主體,只有在存在者作為整體的變形中才有可能——即世界整體成為可控制的圖景。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存在者整體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自在性和神秘性,它們只是以人的意識的表象和有待于加工制作的對象的方式而存在著。其實,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對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進行了無情地報復。人在自然中存在,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生存和發展,就更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肯定萬物存在的獨特價值,在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中,這種有機的生態思維更顯得難能可貴!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存在的因緣性、辯證性、整體性和統一性關系。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數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發生著扭曲性地變化。人本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由人有機構成的生活共同體,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忘卻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以技術為“座架”的工具理性的無限擴張中忽略對價值存在的探尋,社會道德缺失,人們更無從談起對人類共同福祉的關照和對長遠發展的思考。在韋伯那里,現代化就是工具理性的典型擴張。其實,工具理性并非單純地指它是人實現某種目的而采用方法(工具)的理性化,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目的理性”或“技術理性”,它是一種“被資本主義惟功利化原則徹底異化了的理性,它僅僅著眼于利益關系而與道德要求相分離”[12]。這就預示著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終極關懷與工具理性的二元分裂狀態。在教育領域的典型表現就是“教育的職業化”和“教育的功利化”發展,扭曲了“教育是培養人”的生命本性。生命個體為滿足自己“無極限”的欲望進行盲目追求,忽視了對整個社會共同體的關愛,這從表面上來看,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在其深層次上則將社會異化為壓抑人的自主存在的外在力量。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3]人是一種關系性的社會存在,所以在人的“現實性上”的社會存在中,只有將個人與作為個人之自主存在領域的社會之間保持一種“動在”的平衡關系,才是人的自由本質獲得其現實性的基礎前提。對于現代社會中的人與其存在的社會的種種裂縫與矛盾,有機馬克思主義從對社會的共同福祉追求、對弱勢群體的關照、關注社會的長遠發展等方面強調“有機”的生態思維方式,進行了建設性地理論思考和生態實踐。
同樣在現代社會,人與自身也存在著二元對立的發展態勢,心理與生理的發展嚴重不平衡,“靈與肉”的不協調,人格不健全,嚴重缺乏“有機”給養?,F代人在無限追求物欲和所謂的外在個體自由中,忘卻了內在精神的安寧和人的長遠發展以及人的自主自覺的整體存在。在被物欲所“促逼”下,人的存在狀態朝向片面化、單面化、原子化方向發展,其典型特征是人們一邊在努力追逐外在物質的“豐富、充盈與競爭”,一邊則自為地接受內在心靈的“空虛、焦慮與浮躁”。人們在社會行為中人際關系緊張,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正如賈英健所言:“因為人們在不同生活之間的‘比較’引發心理失衡、行為失范,還表現為人的信仰缺失、信念崩潰、精神空虛而誘發的各種犯罪,以及由于人的社會流變性而造成的人際關系冷漠、人際交往約束力下降,最后表現為人對物欲的訴求,不僅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多地帶有物質利益的烙印,而且也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浮躁、自我價值的迷失和‘符號消費’的社會角色認同?!盵14]人的這種生存狀態在西方現代理論中已引起眾多關注、思考和批判,而有機馬克思主義更具有徹底性和建設性。其實,包括人在內的自然萬物都是一個在時間中的過程性存在,在這個過程中人在構建、發展自身的同時,還在與外在的他人和自然構建生命共同體,并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終其一生地存在與發展,其前提條件是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這需要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構筑人格的渾圓與豐滿,需要在克服自我的“二重世界”分裂中來完善自身的有機生命體。
根據有機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方的價值觀念驅使全球資本主義正在走向自我毀滅,也正在使這個星球變得無法居住,人類正遭遇史無前例的生存困境。所以,汲取有機馬克思主義的新思維、新方法很有必要!我們需要依據有機、生態和社會主義的原則來改變、重建新的人類文明。而這一切改變的核心點就是要進行教育變革,讓生態整體思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有機馬克思主義及其整體思維對當代中國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生命教育呼喚一種有根的教育
何謂“有根”的生命教育?“有根”的生命教育強調在教育中將人的生命關懷與其所生長的自然、社會、文化傳統等方面密切聯系起來,也就是對人們所立足于其上成長的腳下那片熱土的厚愛,所以有根教育又叫做熱土教育。每個人在生命成長的時空中,其所屬的自然、社會、文化傳統等各方面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之“根”,俗話說,“根深”方可“葉茂”,根深才能綻放出生命的完滿與精彩。然而,在現代教育中,“無根”的離土教育現象卻隨處可見。因為這種無根教育從外在表現來看,是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也是為現代工業文明服務的,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所以這種教育追求的是“機械化”的批量式的對技能人才的打造;從內在本質來看,這種無根的教育是現代個人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物。現代人一方面迷信個體“獨立自主”的神話,一方面感嘆自然資源的豐厚,從而進行貪婪地攫取,所以無根的教育完全淪為“經濟的工具”[15]也就不足為怪。這種無根的教育正如王治河等人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教育)不僅削弱了對地區周邊聯系、文化模式和生態系統的敏感性,而且直接導致了我們與過去的決裂,與過去生命感的決裂,與周邊共同體的疏離,與大自然的隔絕?!盵16]這樣的教育必然忽視人的生命存在,也必然會對生態危機的漠視。
整體思維的生態思想呼喚有根的生命教育,有根的生命教育彰顯著有機教育的理論精髓。有根的生命教育要求加強對學生、教師、學校與自然、社會、文化傳統以及生活實踐之間的血脈聯系,回歸學生對生命本身的厚重的責任感和深邃的歸屬感。將學生自身的生命成長與其腳下這片深沉的土地密切聯系在一起,培養他們對大自然厚重的情懷,對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會與文化的高度認同并由此形成的責任意識,養成善待自己和他人、尊重文化與傳統、敬畏自然與生命的心態。
(二)生命教育需要培養生命共同體意識
生命共同體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生命群體中各個體之間由于存在生存的關聯性所形成的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普遍聯系的生命現象而構成的有機生命系統。作為生命體的人類,從時間上來看,不僅要維護今天的生存狀態,過好今天的生活,活在當下,還要規劃明天的生活理想,具有長遠的發展視野;在追求當下飽滿的生活同時,還要關照子孫后代的共同福祉。從空間上來看,就是對區域共同體和社區生命體的高度強調,對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的重視,對區域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給予應有尊重?,F代的教育在對人的“職業化”“競爭化”的培養中,生產的是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建設者和大批量的“技術型工人”,忽視了自然的價值、鄉村的價值以及本土文化和傳統的價值,忽視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獨特的生活經驗和寶貴的生態實踐,片面追求個體在對現代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智能發展上的“成才”,追求以薪水為標準的“優越”的工作崗位,以名品牌、高價格為消費標識的所謂“社會成功人士”,其結果是現代人在跟風現代化城市的生活中越發虛偽,在追求個人物質利益中凸顯了人性的自私。
有機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大學生只有意識到生命共同體的本質及其存在價值,才能更好地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維護生命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在擇業上才能轉換觀念,形成“服務基層、扎根鄉村”的生命事業志向和大局整體意識,營造幸福人生。因為人類只有寧靜地安放純真的心靈,才能彰顯生命的飽滿和存在的價值。追求職業不是生命的全部,立足于生命共同體中進行不竭服務是生命存在的必須,人只有具有濃濃的鄉村情懷和深深的“鄉愁”情感,才具有生命歸屬感,由此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他人,奉獻社會,能夠在關心“弱勢群體”中追求人類的共同福祉,形成社會正義,建設美好的社會生態。
(三)生命教育渴求整體的價值觀念
生命教育需要培養人的歸屬感,歸屬感也是有機教育的應有之義。培養生命歸屬感的有機教育渴求整體的價值觀念。然而在現代教育中,人們在普遍追求技術化的工具理性中,人文精神與傳統價值被邊緣化,其結果是在青年一代人中人文精神的淪喪和崇高理想的失落,這對今日包括生態危機、信仰危機和社會危機在內的時代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斯普瑞特奈克一針見血地指出:“真正的危機不是缺少數據或使用電腦的能力,而是缺少重視生命相互關聯性的道德發展和精神發展?!盵17]對于在現代社會不斷增加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冷漠、校園暴力等,不能說與沒有很好培養學生在生命成長中具有良好的整體價值觀念無關。
具有整體價值觀念的生命教育強調學校知識與學生個體、外在自然界和生活本身的整體聯系,注重對系統整體的完滿追求。就像生命體需要汲取不同的自然養分一樣,人在精神上汲取的知識更要具有整體內涵,具有系統意識。我們立足當代,更需要繼承傳統,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命之根,同樣,我們在追求科學為發展提供動力之時,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方向性作用。在生命教育中,現代大學既需要培養學生具有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又需要從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培養學生具有整體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因為在人的生命歷程中,科學、技術、人文都是完滿生命所必需的養分,這樣的生命才既具有良好的科技修養,又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全方位地體現生命的整體價值。
(四)生命教育注重培養有機的生態思維
有機的生態整體思維是對傳統“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的產物,在本質上要求以整體論來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以生態的觀點和原理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也可稱作有機論思維或群體思維。任何生命體都不能簡單地作為單個有機體來認識,而要把有機體與其所在的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因為生命是有機體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及信息傳輸的過程,包括人在內的生物體不能與其所處的環境分開,生命是有機體與環境統一的有機整體,生命只能是在他與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能存在、發展和表現。生態整體思維為我們解決當前面臨的許多實際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現代工業社會在張揚理性絕對權威的基礎上,以“無極限增長”觀念為特征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以構建現代跨國公司為實踐標志,使現代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困境。有機馬克思主義倡導通過教育——我們所稱之為的“有機教育”,來培養學生生命中的生態價值傾向,同時充分發揮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引領社會文化的生態發展,培養學生具有人類與其他生命的共生共榮意識和有限資源意識,并使其掌握和形成公正分配的知識和價值觀。這就需要在生命教育中培育和訓練學生生態思維,養成把局部納入到整體中思考的思維習慣,形成具有系統整體性的認知結構、開放性的思維視野、前瞻性的思維戰略以及和諧性的生態價值取向。
(五)生命教育強調課堂生命的生發過程
生態的整體思維需要貫穿整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過程。在有機馬克思主義看來,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學校的生命教育,使人在學生時代就扎下根。所以在學校,生命教育不能簡單地被看作形而上學的抽象規定,不能將其做成事與愿違的表面灌輸,而是要通過具有時間性、環境性和實踐性的知行統一的養成式教育,培育學生具有深刻的價值反思和積極的生態實踐精神。在生命教育實踐中,要使課堂生發出濃烈的生命氣息。
具有濃烈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具備生態教育理念。這就要求他們在工作實際中,不僅要在思想上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具有普遍聯系的、相互影響的、具有自組織功能的完整系統,還要在教學實踐中具有生命意識,把面對的每個學生個體當作具有情感的、個性差異的真正的“人”來看待,擯棄那種忘卻學生鮮活的情感與個性的、將其“容器化”的表面灌輸現象,讓生命、生態意識真正在人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和生生之間的合作,促使人的生命自然生長?!皠印笔侨说纳嬖诘谋菊鏍顟B,與靜止、僵死相對。有機哲學認為,一切現實的存在都是“動在”中的“互在”,“動在”是構成世界的終極實在,生命萬物在根底上都是“互在”式的關系性存在,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生命整體。用懷特海的話來說,就是“每一動在都是存在于其他動在之中的”[18]。所以在生命教學中,只有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和生生的積極合作,才能讓課程充滿生機,散發出生氣;只有讓生命教育過程顯示出勃勃的生機,才既能讓學生的肉體茁壯而自由地舒展,也能讓其心靈寧靜而詩意地棲居,從而消除人在靈與肉的分裂狀態中所產生的精神危機,使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第三,在生命課堂中要在對學生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生命情感體驗。體驗性的生命教育是促成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生命第二課堂或隱性課堂中體驗情感,感悟生命。因為哪怕從“小草依依,踏之何忍”中,學生都能體驗到自然之美與生命價值,哪怕從“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都能感悟到濃濃情感與悠悠之思。學校要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生命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尊重他者、關心他人的共生共榮意識,在充分尊重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特的內在價值和存在的尊嚴中,促使學生在快樂生長中進行價值反思,在勃然的“動在”中進行積極地生態實踐。
當然,有機馬克思主義由于其思想來源于過程神學和具有明顯的自然本體論印記,所以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學的傾向和帶有理想主義的生態共同體的構建理想,使其又脫離了具體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實踐理論所具有的革命性的低微化的理解而讓人懷疑,這也是生命教育在汲取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整體思維過程中需要警惕的地方。
[1]孫宇翔,沈頌東.企業組織的有機化變革[J].社會科學戰線,2010(06).
[2][6][7][美]赫爾曼·達利,小約翰·柯布.21世紀生態經濟學[M].王俊,韓冬筠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中文版序言,36,29-30.
[3][英]巴里.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從政治經濟學到政治生態學[J].楊志華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02).
[4][美]P·克萊頓.有機馬克思主義與有機教育[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01).
[5] Whitehead. Science and Modern World Free Press[M]. 1967:34.
[8] 王治河,楊韜.有機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01).
[9][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M].孫周興選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902.
[10][德]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M].陳小文等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6:901.
[11][德]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27.
[12] 劉魁.從富強到正義:現代性重建與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取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190.
[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4] 賈英?。L險生存與和諧生存[J].東岳論叢,2014(5).
[15] 洪如玉.全球化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另類思考:地方本位教育[J].幼兒保教研究期刊,2010(5).
[16] 王治河,樊美筠.生態文明呼喚一種熱土教育[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04).
[17] Chet Bowers. Ideology, educational computing, and the moral poverty of the information age[M]. Australian Educational Computting, 7(1992),14-21
[18] A.N.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M]. The Free Press, 1978:50.
(責任編輯:劉宇)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f Organic Marx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Life Education
ZHANG Yi
(SchoolofPublicAffairs,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94,China)
Organic Marxism is a foreign Marxism new genre,which formed in the new interpret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arxism, which is the product that integrates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process philosophy with Marxist Ideological.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eet in a modern society, Organic Marxism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thoughts and theories as well as ecological practice. The existence of life is the organic existence, and this requires that in the current life education, we must pursue the concept of organic conversion. Therefore, life education calls for a kind of rooted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sks for cultivating a sense of life community; life education desires for values in an overall view; life education focus on forming an organic ecological thought and life education strengthens growth process of living classroom.
organic Marxism; reflection of modernity; systematic thinking; life education
2016-07-19
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自主科研專項計劃重點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有機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項目編號:AE15002-02)。
張毅(1973-),男,安徽合肥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005-5843(2016)12-0067-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