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濤(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高中)
教師情感投入提升學生課堂專注力
徐 濤
(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高中)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教學體驗過程,必須蘊含豐富的情感,沒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是不存在的。其中教師的情感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尤為重要。在教育教學中,學生的專注力與情緒有很大關系,教師要關注學生情緒,注意個性差異。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情感的投入不僅對學生情緒起到平撫作用,也能提升他們的課堂專注力,讓學生對一堂課感興趣,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尚未完全成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可塑性極強。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更需要教師情感的投入來積極引導。
教師情感;學生身心;情感目標
現今中國各地都在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情商與智商同發展。然而在具體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又忽略了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情商方面的內容,這就很難達到全面培養人才的目的。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是只靠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就能做到的,更需要教師經常與學生在情感上進行溝通,讓學生在課堂上愛學想學,真正專注于一節課。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專注力。”教師講解的內容,講述的道理,能否真正說服學生,進而使學生愉悅地接受,關鍵是看教師是否懷著一顆愛心、平等心,是否考慮了不同學生的感受,這就必須通過教學互動來完成,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學生才能從內心接納教師,才會喜歡上課,保持對這堂課的注意力。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不是讓學生閉嘴,安靜地不說不鬧地聽完一節課,這不是注意力的集中,相反這也許正是學生走神發呆的表現,必須引起學生的反映,所謂反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投入,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反映,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實現師生互動。
承認個性差異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地點主要是課堂,師生之間情感的建立與交流也主要在課堂。因此,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教師所面對的是一個甚至幾個班級、幾百個學生,幾百個“世界”,教師要認識并熟悉這些世界,培養并發展這些世界,教師就必須要與學生溝通交心,教學時要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充分信任每一個學生,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心情舒暢地教與學,每個學生對老師都有一種期待心理,希望得到關注和重視,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學生才會有興趣主動學習,單憑教師強制學生學習,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情緒,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或養成學生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性格,敷衍忽悠教師。沒有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正的愛是讓學生內心感受到平等、被重視,這種愛源于教師的心靈。
教師應明白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性情與品性的學生,對課堂上發生的問題在思想上要有明確的認識,處理要適度妥當,既不小題大做,也不簡單粗暴,草草了事,這樣才能促進師生關系健康、和諧。對學生的教育必須讓他感受到老師的真誠與關注,對于有缺點錯誤的學生,絕不能一味地訓斥或是尖刻地挖苦,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否則一到課堂上他很有可能故意和教師唱反調,影響教學進度。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是有能力學好的,相信學生的缺點是可以改正的。教師應記住任何學生和教師人格都是平等的。教師偏愛少數優秀的學生是造成師生關系不融洽、不和諧的原因,好學生非常受寵,而大部分學生卻被冷落。教師這樣做,尊重的只是少數“好學生”,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失落感,這些學生不但會對少數“好學生”產生厭煩感,而且對教師也很不滿意。學生最希望老師一視同仁,因此,教師要善待每一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給所有的學生創造表現才能的機會,這樣才能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
課堂上要提倡師生平等,教師不能居高臨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尊重個性差異。因此,一堂課要盡量做到氣氛輕松、和諧、愉快,做到情感交融,師生良性互動,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教師必須把情感投入與新課改自覺聯系起來,制定出新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上課興趣,寓教于樂。學生往往先從感覺上接受教師,再愿意從思想上接受教師所提供的教育。因此,教師不僅要用教學理論技能上課,更要用情感教學,這樣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總之,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教學技能與情感的投入,“要給人以陽光,你心中必須擁有太陽”。對學生的教育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風細雨,定然潤物無聲。這肯定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但我相信最終的收獲一定遠遠超過那些付出。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加強責任感,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才能開展好教學工作,學生才能愛學樂學,對課堂充滿期待,專注于每一節課。我將不斷提升自身修養,以實際行動為素質教育錦上添花。
鄭貞銘.熱情老師與天才學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0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