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林(內蒙古藝術學院)
視唱練耳教學中如何培養“內心音樂聽覺”的策略探究
劉艷林
(內蒙古藝術學院)
視唱練耳教學,是音樂專業學生必修課之一,學好這門課程,對于提高學生音樂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非常重要。不管是視唱還是練耳,都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訓練學生的音樂聽覺。基于此,對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學生“內心音樂聽覺”的途徑進行了探究,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樂感。
視唱練耳教學;“內心音樂聽覺”;策略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音樂專業教學中,聽覺的培養非常關鍵。學生內心音樂聽覺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良好樂感的形成,決定了學生音樂素質的優劣。視唱練耳教學,對于學生“內心音樂聽覺”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用心去學習聲樂,對音樂所蘊含的情感真正心領神會。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訓練學生音色感和節奏感,對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有極大的幫助。判斷兩個聲音是否相同,音色可謂是根本。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內在的音色感的培養,可以體現為培養學生對于不同和弦、調性和旋律的感知。另外,使用不同種類的樂器,選擇不同的音樂作品,都可以產生不同的音色表達,進而形成不同的內心音樂聽覺。節奏感,一般是指在音樂演奏過程中,人們對于節奏的張弛度,節奏不同長短組合的感知。內心音樂聽覺中的節奏感,主要指音樂輕重或音長的內心期待,可以是過去的,也可以是正在感知的。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學生內在節奏感,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以及音樂演奏過程中對于節拍風格的感知,了解和掌握音樂的節拍風格,可以從單位拍開始,逐步向復雜性的節拍過渡。在存儲大量節拍信號之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就可以進行節拍性格的辨識。
按照一定規則,兩個或兩個以上音高不同的聲音,進行同時發聲所產生的整體音效,就是和聲感。和聲感具體包括兩部分:一是和弦,二是和聲。和弦是和聲的基本組成,同時,和聲又是連接和弦的基礎。人們對于和聲功能的感知,對于和弦色彩與結構的感知,對于和聲的邏輯的感知,就構成了內心音樂聽覺的和聲感。這一能力的培養,要有兩個先決條件:即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和聲理論知識,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和聲效果感知經驗。隨著合唱歌曲的增加,在音樂教學中,學生越來越重視對于和聲感的感悟。內心音樂聽覺的和聲感的培養,不僅需要加強學生的和聲感常規訓練,還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隨著不和諧音響表現形式的增加以及無調性音樂的發展,未來的和聲規則會更難掌握,學習難度講會越來越大。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內心音樂聽覺,旋律感的培養是最為關鍵的部分。人們對于旋律要主動,積極的去感悟和理解。只有用心進行旋律的感知,才能真正體會音樂內在價值的審美。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內心音樂聽覺旋律感的培養,包括四個方面:節奏感、氣息感、調式調性感、音程感。在日常旋律聽寫技能訓練中,可將這四個部分分開進行訓練,這樣會更有利于把握整體旋律準確度,以及旋律發展規律。
要想開啟音樂的大門,基礎樂理知識和技能是必備的敲門磚,只有具備扎實的樂理知識,并且熟練基本技能,才更有利于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提升,在日后訓練不斷完善自我。基本樂理知識包括多方面,如調式、節拍、音高和音程等,在培養內心音樂聽覺方面,這些基本知識不僅是進行不同調式表現、常規視唱的基礎,同時也是掌握和弦結構,進行情感和風格掌握的根本。掌握基本技能不僅體現在對于音樂的情感表現以及音樂的特殊處理上,同時,還體現在培養學生實際音樂表達能力和內心音樂聽覺方面。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音樂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學習音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經歷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要反復訓練對旋律的轉調、音程音高的把握,以及多聲部音樂的記寫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自信心,才能夠更好的感知音樂。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心,記憶和感悟就會陷入混亂。在視唱練耳學習中,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培養內心音樂聽覺,會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內心音樂聽覺”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著音樂表演者的專業素質,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音樂活動中人們的實際表現,所以,培養“內心音樂聽覺”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基礎樂理知識和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的樂感的形成。
[1]陳道勇.交互式教學下的中職學前教育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J].大眾文藝,2012(18).
[2]彭秦.西藏高等師范院校特色教材編寫初探:以《視唱練耳教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2(24).
[3]張璟.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合唱指揮與視唱練耳課程的融合[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4).
[4]詹燕君.論柯達伊教學法在高師《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4).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