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雪(山東省泰安市泰安第二中學)
談對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幾點看法
張瑞雪
(山東省泰安市泰安第二中學)
高中美術課多為鑒賞課,如何讓學生從單純的動手描繪美,轉化為在此基礎上能自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創造美,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提升這一三維目標,真正地提高美術素養,是高中美術教師一直不斷學習和探究的課題。
興趣;導入;設問;活動;反饋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重要課題。而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具有其獨到的作用。因此,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高中美術課多為鑒賞課,如何讓學生從單純的動手描繪美,轉化為在此基礎上能自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創造美,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提升這一三維目標,真正的提高美術素養,是作為高中美術教師的我一直以來不斷學習和探究的課題。下面我就依據自己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的經驗,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給學生一個自覺主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前提。把傳統單一的提問——回答模式,轉變為“發現問題—思考—探究—解決”。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其教學效果的懸殊不言而喻。舉一個我在教學中的實例:在講“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一課時,我引用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中的片段作為導入,并充分運用了青少年的獵奇心理。視頻放映結束后,先不急于設置傳統的、程式化的問題,而是問學生“你了解到了些什么”“還知道些什么”甚至是“有沒有在視頻中發現令自己疑惑的問題”。學生暢所欲言、不受約束,教師邊聽邊總結邊補充,逐漸把學生引入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學習中來。
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階段的高中生,對學習未必都是“樂學”。美術教學也不例外,新奇的視頻、富有震撼效果的畫面對他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然而新奇過后,迎來的是知識點的學習,不少學生就會立刻回歸到一種倦怠、不感興趣甚至“事不關己”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的提問顯然成了連接環與環之間的重要紐帶。問題的設置集興趣性、關聯性、引導性于一身,自然也是需要我們反復推敲、揣摩的。還是以“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一課為例,學生觀看視頻之后自主設問、自主思考、自主作答,教師免不了要將一些理論性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此時,如果直接將: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特點歸結為一、二、三、四的話,恐怕只有少數學生的注意力還會集中于此,多數學生早已思維渙散,神游他處了。若能設問巧妙,如先問學生:“假定讓你畫一畫校園的風景,你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著色,你理想的畫面效果是什么樣的”。學生就可以自主設計、思考一番。教師讓學生發言后,再以古人的身份自居,深入淺出地告訴學生中國古人創作山水畫時怎樣觀察,怎樣用筆、用色,側重表現什么,并把自己所講的與學生所說的加以對比,讓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同,這樣學生既不會喪失興趣,又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要想使學生整節課都能帶著興趣和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教師在做好怎么問、怎么講的基礎上,還要設計好活動。好的活動設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小練習,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使教師快速了解前面所講的內容究竟效果如何,從而得知是否應該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便充分把握課堂節奏,使課堂教學游刃有余。比如,講后印象派的代表畫家及作品時,我會播放幾段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根據不同音樂傳達出的不同情感在自己之前畫好的三幅同樣內容的小稿上著色。如,藍色代表憂郁,紅色代表激情與興奮,灰色代表沉悶、壓抑。學生在練習了造型能力的同時收獲了樂趣,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真正理解了后印象派作品中通過色彩所傳達出的情感。
高中美術鑒賞課的目的在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兩周之前的一節公開課讓我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我做到了抓住學生的興趣去引導,卻沒能豐富他們自身的審美體驗,做到了巧妙設問,環環相扣,卻忽視了教會他們去鑒賞、去審美的方法。簡言之,教會了學生什么是美的,但沒有讓他們學會怎樣再去發現美、鑒賞美。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針對此類問題,我計劃在導入、新授、提問、討論、拓展、練習這些環節之后,追加一個自主賞析環節,學生把學來的、感受到的東西運用于實踐,真正地把學到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素質的一部分,真正做到從技能到技巧、方法,最終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
以上是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幾點見解,還很不成熟,還需要不斷地充實、豐富、提升。高中美術鑒賞課在提升學生美術素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悉心研究教材教法,改進、完善教學方法,提高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感、學有所獲,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蘭衛軍.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現狀及對策[J].吉林教育,2008(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