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軍
基于網絡輿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研究
□樊家軍
文章簡要地闡述了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特點,詳細分析了網絡輿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并分析和討論了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希望有助于我國高校在網絡輿情影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提高我國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和綜合素質。
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
在網絡信息時代,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和普及率的不斷提高,網絡不僅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和娛樂的重要工具,而且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擴大和加深。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思想觀念還未完全穩定和思維比較活躍的群體,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等對高校和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非常重大的影響,而且網絡輿情已經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高校學生思想狀況的 “晴雨表”。因此,廣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對大學生的網絡輿情概念、成因、特點以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影響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學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1.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
目前,高校網絡輿情是在一定的時間和范圍內,對一些輿論和思想交流比較活躍的地方,也是對一些具體事物的看法以及個人情緒變化、價值觀的判斷和各種意見的綜合體現。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得的輿情主要是通過網站以及各大論壇中的新聞評論和BBS等,通過這些方式,高校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社會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個人的態度,從而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形成了高校網絡輿情。
2.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
(1)大多數高校學生都有自己偉大的理想和宏偉的志愿,但他們會因為在實現個人理想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而感到迷茫和困惑。當他們認為一些網絡信息有助于自己解決這些困惑時,心態就會很容易跟著網絡輿情起伏。正因為如此,大學生會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并且有可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高校學生大多政治和社會的經歷、經驗少,有時對大是大非無法準確判斷,而且易于被表面現象或者過激言論所迷惑。雖然他們大多數對政治具有一些熱情,但是在理解的過程中缺乏理性分析,所以會產生一些沖動和過激的行為。當某些對社會不滿的情緒在網絡進行發泄時,大學生易于被某些別有用心的政治陰謀者所利用。
(3)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素養較好,上網時間較長,而網絡輿情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學生就成了網絡輿情形成中的 “主力軍”,就容易接觸網絡中所有的信息化內容以及網絡上的一些八卦新聞。
(4)高校學生會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比較感興趣,因而校園中或者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一些事情和熱點話題等容易使得高校學生形成網絡輿情。
3.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除了具有一般輿論的規律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第一,大學生可以在博客、學生網站和BBS等網絡載體上直接進行意見的表達,使得民意表達具有直接性。第二,高校學生訪問網站相對較為集中,如果碰上比較熱門的一件事情,加上一些情緒化的意見及見解,會迅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第三,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的人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所以網絡也成了大學生進行發泄的空間,但是他們缺乏理性的分析。第四,大學生的個人閱歷比較簡單,對很多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都只是進行淺層面
的傳播與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網絡輿情還具有開放性、交流互動性、多樣性等特征。
通過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概念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和高校網絡輿情特點的了解可知,高校學生既是網絡輿情活動的參與者,又是一些負面影響的承擔者,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網絡輿情不僅給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1.從挑戰方面來看,網絡輿情給高校思政工作者帶來了更多的困難
(1)網絡輿情的開放性和發布網絡信息者的隱匿性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一些難題。高校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沒有現實社會道德等的約束,而且由于發布信息者身份的隱匿性,使得他們可以在網絡中將自己的某些潛在思想動機或者消極情緒進行肆無忌憚的釋放,這樣不僅容易養成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不道德行為規范,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的犯罪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難度系數。
(2)網絡輿情的各種信息的不斷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方法。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網民可以自由表達個人觀點和互相辯論,而高校學生很多時候對各種觀點并不能準確地辨別是非,可能被某些負面思想所誤導。因此,高校教師要全面把握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及時對學生進行網絡引導,以防誤入歧途。并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個體特點等出發,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2.從機遇方面來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有利于積極網絡輿情的形成和傳播,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1)積極的網絡信息有利于增加思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凝聚力。從目前現狀來看,高校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吸收正確理想的同時,也在接受各種非主流或者消極思想的考驗,因而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為高校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輿情環境,并且通過積極的輿情對高校學生進行鼓勵或者引導,這樣不僅更加易于被高校學生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增強高校凝聚人心的功能。
(2)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與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鮮的材料和方法。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對網絡輿情的關注來準確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對一些受到不良觀念影響或者存在過激行為傾向的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時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1.完善建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結構
高校網絡輿情的網絡環境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雖然許多高校的網站種類和數量較多,但真正為高校思政教育服務的網站卻很少。因此,高校必須加強網絡環境的建設,根據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完善,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導作用。
2.通過網絡輿情運行機制的把握來加強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監督和引導
高校在做好日常網絡輿情管理基礎上要分別對網絡輿情的醞釀、起始、擴散和整合這四個階段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找出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和運行機制,采用積極有效的引導手段等。
3.加強網絡工作隊伍的建設,提高網絡工作者的政治素養和工作能力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網絡工作的指示明確規定,要培養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這支隊伍中不僅要有專門從事網絡管理工作的人員,還要有網評人員。高校網評工作的質量對網絡輿情具有直接影響,因而高校必須提高網評人員的綜合素質。
4.通過網絡教育提高高校學生的道德規范及安全意識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中既是輿情主體,又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僅僅依靠強制手段對高校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可能無法起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有關網絡文明和在虛擬環境中的安全意識教育,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并且要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從而形成棄惡揚善的良好網絡輿情。
總之,網絡輿情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工作具有重大影響力,高校應該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對網絡輿情和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方向等進行全方位把握,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方向加以引導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然,高校網絡輿情不僅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視,還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支持配合。
[1]榮燕.論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J].武警學院學報,2014,30(1):59-61.
[2]劉麗霞.影響與對策: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4):91-92.
[3]高建忠.網絡輿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7(3):76-78.
[4]孫丁賀.面向網絡輿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5):67-68.
[5]熊冕,劉鳳英.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3,(5):253-254,197.
[6]孫丁賀.面向網絡輿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3):36-36.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2014年-2016年兵團社會科學基金“社會穩定視閾下的新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編號:14YB11)的階段性成果。
G641
A
1671-0568(2016)32-0013-02
樊家軍,碩士,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筑工程學院講師,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