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若森 歐陽玉梅 田偉然
新疆高職少數民族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對策
□方若森 歐陽玉梅 田偉然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新疆高職院校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文章分析了該課程面臨的現實困境,針對新疆高職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漢語水平低等特點,提出逐步克服語言障礙、合理選取教學內容、使用恰當教學模式、增加實踐內容比例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策略,以期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高職;形勢與政策;教學策略;少數民族學生
新疆高等職業 (簡稱高職)教育不僅擔負著為全疆輸送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且肩負著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以及捍衛國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形勢與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形勢與政策”課是高職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其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的形勢,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針對新疆高職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必須研究適合這些學生的有效教學策略。
1.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漢語水平較差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聚居著漢、維吾爾、哈薩克、蒙
古、錫伯、塔吉克、柯爾克孜族等多個民族。新疆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是高考成績達到了專科分數參考線 (2016年為200分)之上的學生,其中享受加分照顧政策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大。例如,目前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少數民族在校生約占66%。這些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主要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蘇及北疆的伊犁、阿勒泰等地區。由于民族風俗、地理稟賦差異以及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也造成了教育發展的明顯差異。調查發現,來自城鎮的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而來自邊遠農牧區的學生漢語基礎差,其中1/3學生生活語言交流沒有太大的困難,但另有2/3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語言障礙。特別地,來自南疆的維吾爾族學生中有近60%的學生使用漢語溝通尚存在困難。由于專業班級授課制的人數問題,有些班級由多種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構成,即民族班 (“民語言班”和 “雙語班”兩種);而有些班級則由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共同構成,即混合班。對于目前的 “形勢與政策”課程采用漢語授課,漢語教材、課件界面,少數民族學生普遍感到聽課、記筆記與復習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和行為習慣與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不相適應,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學效果差。這也是出現一些學生逃課或在課堂走神的原因之一。
2.課本內容較多,課程難度偏大
目前,新疆高職 “形勢與政策”課程采用的是新疆版的大中專通用教材,每學年兩冊,不斷更新。以2015-2016年上冊為例,包括四個欄目 (理論學習、時事縱論、專題講座、校園熱話)共24篇課文。相對于每周2學時共9周的授課安排,顯然課本內容較多。另外,該課程的內容廣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防、外交等諸多領域,不僅包括國內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又有國際的時事熱點、焦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政策性和時代性。對于年齡較小、閱歷有限的新疆高職少數民族學生而言,課程內容難度偏大。調查發現,學生表示一些內容似懂非懂,一些內容難以理解;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表示沒有聽懂。
3.教學模式陳舊,實踐內容較少
“形勢與政策”課程通常采用大班制教學,即幾個行政班級合在一起 (人數在50至70之間),由一位教師在多媒體投影教室上課。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普遍存在手段單一、模式陳舊現象。主要體現在教師用PPT課件講授,說教方式為主,實效性差。有時,教師講的內容過多過細,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另外,較少安排實踐課、調查課或圍繞某個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等,使得本應該很有趣味性與時代感的知識點卻變得缺乏生機。學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厭學和倦怠思想。
4.師資隊伍不足,教學能力有限
新疆高職院校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師資不足、穩定性差,教師能力參差不齊、教學水平不高,制約了該課程的有效開展。擔任這門課程教學的有3類人員:學院各層領導、思政專業教師和非專業的其他人員 (教師、輔導員或新進人員)。第1類人員有較高職稱、職務及政策水平,但因行政、教學工作雙肩挑,擔任的課時受校方限制(如每人每周4節)。第2類人員是專業教師,他們承擔著思政專業課及各門思政公共課的教學。“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數量不足的部分通常由第3類人員兼任,穩定性不高。教材和教學內容每學期更新,對于教師而言,總是在講授新課。個別教師由于準備不足或能力有限只能照本宣科。教學水平方面,普遍存在教師的知識體系廣度和深度不夠。如在復雜的國際關系、大國間的博弈、地緣政治等方面,知識體系和政治思辨能力明顯不夠完備。
1.逐步克服語言障礙
學生聽不懂課有兩種原因,一是對相關知識聽不懂,不理解;二是對老師說的話聽不懂,更不用說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教師與學生是必須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和互動的。由于語言交流的不充分甚至存在障礙,就會像油水一樣互相隔膜難以交融。為了讓學生能夠聽懂課,不反感并愿意聽,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課程內容,教師在講解與演示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讓學員有一個反應和回味的機會。對于民族班的授課,最好事先能請專家將課文名稱和標題翻譯為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 (母語為維吾爾語或哈薩克語的學生較多),顯示在課件的相應位置。教師講課語言速度放慢,教學內容進度放慢。學生不認識的字詞就用漢語拼音標注,有些專業名詞用漢語拼音標注還不理解的,鼓勵漢語水平好的學生適當翻譯與解釋給同伴聽。這些措施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克服語言障礙。當然,應盡量配備 “雙語”教師,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
2.合理選取教學內容
高職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漢語水平低。如果在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身心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與漢族學生同樣的方法和教學計劃授課,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教材只是基本教學素材與內容,課堂教學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選取、重組與轉化。在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可遵循以下原則來選取教學內容:①先易后難,分層遞進。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點突出。③貼近生活實際,增加人文精神。例如,
宏觀形勢教育與微觀形勢教育相結合;既要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也要結合本地實際講區情、市情、校情,進行微觀形勢教育。④有機嵌入愛國、愛疆、愛家鄉教育內容。例如,在介紹時事縱論 《60年的輝煌與奇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發展綜述》時,請學生談談家鄉的變化。這種教育與學生離得近、貼得緊,實在具體,能夠增加針對性和吸引力。
3.使用恰當教學模式
高職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一些漢字不認識、漢語發音不準、聽不懂漢語專業術語,不能順利地用漢語表達和書寫等方面。對于這樣的教學對象,高端政論、頂層設計偏多的 “形勢與政策”課程應該如何進行教學?這確實給教師出了一道大大的難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適當采用以下教學模式:
(1)基于表達、互動和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安排師生對話、學生朗讀、內容復述、模擬場景的對話練習和 “一分鐘演講”等。例如,在進行專題講座 “深刻認識宗教極端主義的邪惡本質和嚴重危害”的教學時,可按以下方式引入新課。首先,請學生舉出自己知道的暴力恐怖活動的例子。其次,教師講解什么是 “暴力恐怖活動”,并請學生思考與回答暴力恐怖活動的危害;如果回答得好,讓全體學生鼓掌鼓勵。最后,教師總結并講授新課。這樣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突出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從不敢開口、不好意思開口到積極踴躍發言。鼓勵學生課前閱讀、課后讀寫,完成作業。將學生作品粘貼在教室墻上展覽,激發學生用心閱讀和書寫的積極性。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漢語水平,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基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探究教學模式。“形勢與政策”教材多是由文字敘述與黑白圖片構成,高職少數民族學生即使認得大多數文字,但對于整體內容卻較難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彩色圖片、動畫與視頻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例如,在專題講座 “中國外交戰略新理論與實踐”中有 “‘一帶一路’戰略成就亞洲命運共同體”這樣一部分內容。可以先讓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通過查詢來探究相關內容。然后,教師再用PPT展示彩色地圖,顯示中國周邊國家、亞歐各國;用動畫演示 “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 “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終點與起點。特別地,讓學生關注新疆所處的位置。最終說明思維是行動的先導;大國博弈,謀略居先;“一帶一路”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又如,在介紹時事政論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可利用網絡上的相關紀念活動的多媒體視頻輔助教學。這樣可以加深課程對學生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3)基于參觀、體驗和調查的實踐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既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深化,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突出體現。“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課堂、停留在校園,而應拓寬教育渠道、增加實踐環節,實施全方位育人。可以采納以下做法:①組織參觀革命根據地,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例如,學生可以就近參觀考察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等。②通過對企業、工廠、實習基地的參觀考察和調查了解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例如,學生可以就近參觀考察奎屯-獨山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等。③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開展 “三下鄉”活動和 “青年志愿者”活動。④與專業實習、課程實訓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加強體驗。可以要求學生在進行參觀考察、社會調查活動或實習實訓活動后,寫出簡單的心得體會,并按一定比例記入該課程的考核成績。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該門課程是集思想性、知識性、綜合性為一體的社會熱點課程。授課教師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素養和人格魅力外,還必須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與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授課內容緊扣時事政治,每學期更新變動,教師備課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師具有很強的敬業精神。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認真抓好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思想建設,培養他們堅定的政治信念,樹立牢固的 “課堂有紀律”的觀念。②對教師開展培訓。一方面,在每學期該課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要點內容和教材發放之后,開課前組織校內外專家對教師進行具體內容的講座形式的培訓。另一方面,可組織該課程教師參加國家、自治區舉辦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輔導班。③加強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與研討,集體備課、說課,探索課程教學的模式與方法。④建立 “傳、幫、帶”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穩定性。⑤適當提高專職教師的比重,合理選配兼職教師。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傳播主流聲音、加強時事教育、開拓學生視野、提高政治素養。由于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區發展差異、民族發展差距,民族問題還將長期存在,加之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對我國進行分化,也會對新疆少數民族高職學生的思想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只有針對高職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用本地特色的教學策略,不斷深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改革,才能達到課程目標;才能把優秀思想傳達給學生,為學生的人格品質提供正確指引,讓學生在溫暖的人性關懷下健康成長。
[1]郭麗杰,劉曉音,王琳.關于提高高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28-30.
[2]王曉華,趙明媚,孫英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管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75-77.
[3]林紅明.加強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德育工作之管見[J].職業教育研究,2014,(2):134-136.
(編輯:秦俊嫄)
本文系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新疆高職高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研究”(編號:XYZY2015KZD001)和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基于分層遞進案例設計的新疆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探索”(編號:JG2015YB03)的研究成果。
G712
A
1671-0568(2016)32-0060-03
方若森,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思想教育、職業教育;歐陽玉梅,碩士,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智能、生物信息學、職業教育;田偉然,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網絡工程、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