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靜
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若干建議
□陸 靜
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圍繞著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教學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地展開。高職學校的數學教學如何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怎樣按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調整課程結構,實施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都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從高職數學課程的基礎性、趣味性、應用性、教學方式與方法及考察與評價等方面對高職校數學課程的教學提出若干建議,以期對現階段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有些許幫助。
高職;數學教學;建議
2010年2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 “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此的大好形勢,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契機,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職業教育數學教學在思想觀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高職校的數學教學如何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導向?怎樣按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功能來調整課程結構,實施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都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深化高職校數學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水平,逐漸成為高職校數學教學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長期以來,普高數學教學的套路、模式、方式和方法都深深影響著高職校的數學課堂教學。特別是隨著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 (實驗)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
頒布實施,高職校也頒布了 《五年制高職數學課程標準》 (以下簡稱 《課程標準》),掀起高職校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高潮。新課改結合當前教育形式,在數學教育的基本理念上做了很大調整,對有效地指導高職校的數學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由于高職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廣泛性和復雜性,在高職校的數學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要面向全體學生。
義務教育階段就已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育基本理念,在高職教育階段,由于進入高職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者,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較差,沒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掌握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數學學習能力較弱,自信心不足,因此就更應作為一個最基本的教育理念。這一基本理念切實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
此外,高職 《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通過學習要 “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高職數學課程的基礎性如何把握,這就需要我們引起更多的關注。
數學作為 “思維的體操”,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充分體現了數學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極大說明了數學學科知識是一個社會、一個群體,甚至個人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把數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數學一直陪伴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但就高職生而言,根據社會發展、學生發展的需要,數學知識中哪些是最基礎的,哪些是學生必須要掌握并應用的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僅僅依靠數學知識,而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反映。我們都知道數學知識體系嚴密,邏輯性較強,每一個知識或者教學內容都或多或少地訓練著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著他們邏輯推理、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某一方面的能力,但思維和能力的提高是隱性的,無法通過某一個標準去衡量它。如果以普高課程的內容來要求高職校的學生,或同樣的內容降低要求,甚至減少教學內容都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有多大改變。所以,數學作為高職校的文化基礎課程,應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深入調查、系統分析專業學習對學生數學知識的要求,哪些知識點需要重點講解,哪些只需做個簡單介紹;每一個專業的發展對數學提出的要求都是不同的,高職校專業眾多,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在深入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整合,一些過深過難的知識可以介紹但不作要求,也可以進行必要的刪減。
進入高職校的學生,數學基礎普遍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數學興趣不濃。如何消除學生對學習數學的逆反心理,讓學生主動、樂意接受數學呢?這就要改變學生的思維定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首先是創設學生們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即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聯系起來,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這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要創設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景,就要求教師經常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從貼近學生生活和專業學習的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身邊的問題。這樣所呈現出來的數學學習情景,不僅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其次是加強數學史的教學,體現數學的文化性價值。高職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認識數學的文化價值。作為基礎薄弱、學習自覺性不高的高職校學生而言,尤其要加強數學史的學習。通過數學史的宣講,展現數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數學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深刻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最后就是要學生學會做數學。新課程倡導學生在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也就是 “體驗式”學習。對于高職校的學生來說,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完備是數學基礎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在學習過程中要多注重 “體驗性”學習,也就是加強數學實驗訓練,讓學生們在實驗過程當中,體會到數學的發生、發展,體會到失敗的沮喪和成功喜悅。因此在高職校應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方面的練習或訓練。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高職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逐步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對高職校的數學教學而言,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加強數學應用性的教學,一方面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實現數學課程與專業的融合,數學知識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解決專業問題,以及進一步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數學準備。另一方面高職校的學生畢業后,一部分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有的從事與數學聯系緊密的金融業、IT行業;有的從事運用數學機會不太多的烹飪旅游業、商業、藝術設計行業等等。
不同的行業對數學知識要求的側重點不盡相同,如烹飪業主要是對材料成本進行核算,計算機行業則對程序算法要求高一些,而商業則側重考慮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和最優化方面。還有一部分學生則通過專接本、專轉本等形式,選擇相同、相近、相似專業進入高等院校進行深造,但不管選擇哪個專業,對他們在數學學習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學生在高職教育階段為個人發展的需要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所以,首先應從基礎與發展的角度,對數學知識進行內容整合,確定在高職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哪些內容是必修,哪些內容是限選,哪些內容是任選。比如基本的代數基礎知識、微積分 (Ⅰ)、概率統計初步 (Ⅰ)等,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會用到,教師可將其整理、收集,作為數學問題加以解決。其次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專業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完善,涉及數學方面的新的專業知識、技術內容也應轉化為數學問題及時地加入教學內容中。如社會上各種貸款方式與還款方式的組合及選擇,比較熱門的話題就是房貸和車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銀行在房貸中有兩種利息計算方式,等額本息與等額本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哪種還款方式比較合理?這些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都需要教師去整理和挖掘。
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學生的普遍反映是枯燥無味。這就需要教師勇于思考、開動腦筋、大膽創新,努力尋找出一些適合自己教育對象的教學方式、方法。
高職校的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怕苦畏難,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要仔細觀察,并及時進行信息反饋,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或現在談得比較多的案例教學法、問題驅動法、討論法等,教法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靈活多變,要彰顯教師的教學風格。當然,無論采用何種教法,數學教學過程中都需要留意:①由于學生底子薄,教學內容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盡可能地降低學習難度,分散教學重點、難點。②關注職校生的差異性,要兼顧全體學生,所以通過變式訓練,使各類學生學有所得。③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視頻、音頻、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進一步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④摒棄 “滿堂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法,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高職學生都比較厭惡以試卷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這種考查和評價方式,雖然很多高職校都嘗試改革,但效果不佳。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在考查方式和方法上不能墨守成規,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激勵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在評價方式上應該堅持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專業特點,評價手段要多樣化,對學生的繼續學習要有激勵作用。因此,學生的數學學習評價體系應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自我考評——主要由學生來完成。學期結束,學生根據一學期以來自身的數學學習狀況,如學習習慣的改變情況、知識掌握的情況、數學能力的提高情況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情況等,進行學期總結。同時,學生根據學習的三維目標以報告形式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②情感考評——主要由教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從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等幾方面進行考查,力求反映出高職校學生的數學學習風貌。③知識考評——主要從課堂表現 (課堂提問、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期中期末測試等多方面進行考查,著重考查學生對基本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基本數學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是否得到提高。④實踐能力考評——主要從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和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考查,通過考查學生在數學實踐中的活動,如參與數學第二課堂活動情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出評價。
現階段,高職校的數學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作為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給數學課程改革增添了無限活力,望筆者的一些淺薄之見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馬成榮,夏英.江蘇省中職、五年制高職語文、數學、英語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研究報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3]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唐瑞芬等譯.國際展望:數學教育評價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6]鄭毓信.教材編寫與理論研究的密切結合——由幾篇碩士論文引出的話題[J].數學教育學報,2004,(4):98-99.
(編輯:王春蘭)
G712
A
1671-0568(2016)32-0065-03
陸靜,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商務分院文化教研室講師,教科研處副處長。研究方向:數學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