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論中韓災難電影的差異性
王 倩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
本文以近期熱播的一部韓國災難片《釜山行》為例,分析韓國災難電影與我國災難片在藝術表現上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差異性。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中國災難電影與韓國災難片的藝術特點;第二部分概述從藝術表現的運用上韓國與我國所體現的不同之處;第三部分是對災難電影進行總結。通過對中韓災難片在藝術表現上的差異性研究,使我國的災難電影獲得更先進的制作理念,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化的進程。
災難電影;價值差異性;現代化反思
災難電影,是指以對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天災人禍為題材,利用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視聽元素來詮釋災難的恐怖性和引發現實意義的影片。縱觀國內外的電影,歐美的災難片大多數是充斥著好萊塢式大場景大場面的災難現場,所以歐美的災難片顯得更加深入人心。從《泰坦尼克號》呈現的撞上冰山到最終沉沒的驚心動魄,到《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復活的獵奇性場面給觀眾帶來的一幕幕視聽的沖擊。好萊塢災難大片《2012》里,展示了地球被地震、海嘯摧毀的末日世界的景象。經典災難片《大白鯊》更是抓住人們對于未知的東西,表現出比已知事物更大恐懼的心理,造就了觀眾恐懼,塑造了這部完美的災難片。
而在亞洲電影的市場中,無論從藝術性上的造詣,還是從商業性票房上的評價,中國、印度、日本三個國家可稱作是首屈一指。近期,一部韓國電影《釜山行》的熱播在中國的呼聲越來越高,讓韓國的災難片再次浮出亞洲電影市場。與其他國家的災難片不同,韓國災難片擅長通過豐富的劇情來演繹災難片中大場面之外感情的細節之處。在電影《釜山行》中,折射出一些韓國災難電影的典型特點。影片并沒有著重去刻畫和渲染災難現場的場面性和被破壞性,而是更加注重對人物內心細膩的塑造及在面對災難時候,人性所展露的本質差異,人性善良和人性自私的兩個對立面,從而給觀眾心里留下強烈的對比和心靈的碰撞,引發人們深思。
與韓國災難電影不同的是,我國的災難片相對比較注重災難現場的殘酷性和場面性,對于人物的塑造上,更多的體現出的是災難給人們帶來的悲傷和痛苦的情緒,恰恰容易忽略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或邪惡的一面,因此就少了一些人性本質的展現。所以往往在影片結束后,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般是被破壞性的災難現場和受災的人們的畫面,帶有深重的沉重感。
2.1主題體現
由于中韓兩國的歷史文化的差異,兩國在災難片的藝術表現上也截然不同。在影片的主題體現上,韓國的災難電影注重挖掘人性的細節,將人性這一主題詮釋得淋漓精致。不僅僅是體現人性的光輝,也同時體現出人性丑陋自私的一面。在電影《釜山行》中,影片將成人內心的現實性與孩童童心的純潔性之間進行對比;災難面前自私與無私之間的碰撞展現的一覽無遺,由父愛,姐妹間展示的親情,夫妻之間的愛情,朋友之間的友情所展現的人情溫暖,與展現的躲過了一車廂又一車廂的喪尸,卻逃不過一車廂的人心冷漠。
在《釜山行》熱播后,又一部韓國的災難片橫空出行。影片《隧道》與一般的韓國災難電影一樣,講述公路隧道的坍塌,主角被困在其中,為了生存與災難抗爭的故事。與《釜山行》表現的人性這一主題不同的是,《隧道》這部電影在主題體現上展露了韓國很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在這部影片中,河正宇飾演的男主角在坍塌的隧道中艱難求生,體現出在受災后,人處在幽閉狀態下無望的內心世界,把人物被困的內心從期待到恐懼再到絕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針對隧道坍塌這一事件,豆腐渣工程、心系政績的官員、網絡暴力等社會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暴露無遺。在主題體現上批判社會現實問題,這也是韓國災難片所體現的價值所在。
不得不提的韓國另外一部經典災難片《流感》,這是一部講述疾病的電影,與那些虛構出來的喪尸和怪物相比,疾病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更加真實。這部影片講述東南亞豬流感患者偷渡韓國之后導致韓國大面積爆發流感的故事,為了控制病情,善人惡人粉墨登場,共同出演了一出人間慘劇。這部電影細致地展現了疾病摧毀了人民,在疾病難以控制,必須軍方出面的片段中,擋在媽媽與槍口之間的小女孩、敢于自我犧牲替換女孩的主角,表現了人性的閃光;同時也借心系政績的政客和隊長,反映了社會現實的黑暗。
在中國電影市場中,以災難為題材的電影數量微乎其微,但從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經典災難片《唐山大地震》可以看出,中國在災難片上的主題表現相對普遍和傳統。影片《唐山大地震》,取材于中國唐山在1976年發生的7.8級大地震的真實事件,后又根據張翎的小說《余震》改編而成,影片講述地震中的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的沉重抉擇。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跡生還,后被解放軍收養,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用地震中一個普通家庭的遭遇,用母親歇斯底里的哭喊,女兒的沉默向所有觀眾展示了地震的慘烈和面對地震時人類的渺小和親情的脆弱。無論是震前震中還是震后,電影都展現出親情這一永恒主題。
震前,一家人其樂融融,姐弟倆帶著剛買的電扇回家沖走夏日的炎熱,夫妻倆感情和諧,姐弟倆給爸爸畫手表等一些細節充斥著一家人滿滿的幸福感。在弟弟說出要吃西紅柿,而西紅柿只剩下一個的時候,媽媽讓姐姐留給弟弟吃這一細節也展現出母親對弟弟的偏愛和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震中,在面對房子快要倒塌的時候,孩子的父親推開孩子母親,自己卻被壓倒在一片廢墟之中詮釋著愛情的無私。在面對一塊水泥蓋板壓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下,母親選擇了救弟弟,不停敲打著石頭的姐姐聽到救弟弟這三個字一瞬間萬念俱灰,對親情充滿絕望。母親的選擇似乎與之前對弟弟的偏愛也有了很好的解釋。地震后,房子都再建起來了,可是母親心里的房子永遠的倒塌了。母親不離開唐山,堅守著這個家,不改嫁,不回老家,不搬家都體現了母親情感的寄托和歸屬始終還在這兒。后來得知女兒幸存,母親包餃子顫抖的雙手和給女兒下跪道歉的一瞬間讓人心碎,直戳觀眾的淚點。整部影片從細節之處體現出中國傳統親情的最終歸屬和落葉歸根的心理的傳統主題。
2.2情節設置
在情節設置上,韓國災難片的閃光之處是沉重之余夾雜著輕松娛樂的氣氛。在《釜山行》中,經過和幾個車廂的喪尸之間的搏斗,在這樣緊張恐怖的氛圍下,人物之間還不忘互相調侃,調侃手機鈴聲的幼稚,以及被調侃后詢問鈴聲怎么更換時的小幽默,這讓觀眾在緊張的環境下得到了心靈的放松。更多情節設置上帶來的溫情感動和充滿希望,使觀眾的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在上得到了緩解。《釜山行》的最終結局是孕婦和小女孩幸存。孕婦,代表著孕育新生兒的希望,一個是小女孩,唱著明天將會來臨,黑暗將會過去的歌詞,隱藏著希望的蘊意。都蘊藏著災難終會過去,希望就在明天的深刻蘊意。我國的災難片在情節設置不是把重心放在表現災難本身和人們如何應付,而是把災難作為一種敘事背景來表現人的情感,使觀眾能夠更為深入地體會到心靈上的震撼。在《唐山大地震》中,影片把地震災害作為那個時代的大背景,表現出地震災難面前典型家庭的典型生活,利用震前和震后的強烈對比來讓觀眾體會心靈上的沉重。在情節設置這一點上,我國的災難片往往表現出的是在災難面前的堅強,卻少了一份面對災難時樂觀的心態。
2.3英雄人物的塑造
韓國在災難片的塑造上,塑造的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超級英雄,反而都是來自社會底層、缺乏崇高信仰的平凡形象,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走上了對國家、民族或個人的救贖道路。平凡普通的生命里卻充滿了英雄的光輝。韓國災難電影的英雄人物塑造在后現代文化影響下表現出與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不同的特征,突破了對超級英雄的塑造,著眼于對小人物境遇的描寫。在頑強面對殘酷的個人命運、社會現實,以及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掙扎中,逐漸彰顯出強大的民族精神及偉大的英雄命運,向觀眾傳遞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生活的心態。
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中國災難片往往是宣傳政府的積極作用。中國災難片的英雄主義色彩的形象往往由國家或者代表國家的群體來呈現,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放軍的英雄形象展現的集體英雄主義的光輝和弘揚的抗震救災的精神。
韓國的一部災難片往往諷刺政府的低效與無能。例如,《漢江怪物》中,一個漢江邊上的家庭中,女兒被怪物卷走,一家人從此踏上戰怪之旅。無論爺爺還是奶奶還是父親,都想殺死怪物。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政府工作的低效和無能告訴他們和觀眾,在真正的災難面前,人民不得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抗爭,人類的力量又是那么的渺小。另外一部以自然災難為主題的影片《海云臺》,表現出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無力感與難逃的悲劇宿命。這部影片被稱作是韓國的第一部災難片,它體現更多的是平凡的群眾的英雄光輝。電影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預示著災難的來臨,影片的前半段大部分都在介紹人物關系,離異的夫妻,相戀的漁民,無所顧忌的花樣少女,心地善良的救護少年等人物。講述他們生活中的瑣事與矛盾,敘事風格具有韓國浪漫電影的抒情特色。在一場海嘯來臨之際,節奏加快,把人物的自救與互救和各自的個性發揮到極致。最終,幾家人的矛盾因一場災難而漸漸冰釋,各自獲得了各自的結局。在災難的恐怖面前,平凡普通的家庭的力量和溫暖得以升華和體現。
早期災難片多反映災難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災難片中的災難不斷涌現出多花樣和關聯化。災難片在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刺激外,應該能夠引發觀眾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思索與反思。不僅以恐怖與驚慌、無所不在的死亡等威脅和震撼觀眾的心靈,也應該在噩夢消散的結局后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我國在災難片的探索上,除了去吸取歐美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方式上,還要從多方面去學習借鑒其他更多優秀影視作品。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無論是從主題體現上還是情節設置,人物塑造上,韓國的災難片對于人物獨特的塑造、對于小人物英雄命運、精神情感的細膩刻畫有眾多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之處。正是因為電影在藝術表現上存在著差異性,各國電影事業才會不斷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之上探索,借鑒和促進彼此的發展, 推動電影的產業化進程。
[1]林鐵.唐山大地震與國產災難電影美學的轉型[J].新聞界,2010(5).
[2]李業超.當代災難片的生態意蘊闡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王倩(1994-),女,安徽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