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菱
(作者單位:廣漢市廣播電視臺)
新時期縣級媒體的傳播創新與貼近性思考
蔡 菱
(作者單位:廣漢市廣播電視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加強文化建設、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對文藝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地方主流媒體在工作中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改進創新,多創作合規律、接地氣,受廣大群眾歡迎的作品,大力推動新聞宣傳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改進;創新;接地氣
從2012年開始,廣漢市廣播電視臺將節目質量提升作為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關注民生作為新聞改革的重點、作為新聞媒體自身的社會責任,打破以往的模式化報道,堅持“以人為本”,把“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作為新聞報道的基點,不斷拓展民生新聞報道內容,以百姓視角、故事化的表達,力求為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新聞報道。
1.1改革會議報道,縮短會議報道時間
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在數量、篇幅、時長上做“減法”,使報道更加簡短精煉。在內容上做“加法”,突出會議報道中與老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注意挖掘會議背后的新聞。時政報道精簡活潑,注重現場描寫,挖掘精彩細節,充分利用同期聲、現場畫面增強表現力。改進領導調研活動報道方式,重點反映領導深入基層,親民為民,排憂解難,更多地拍攝運用田野、村莊、企業和群眾生產生活的畫面,使時政類新聞更加民生化。
1.2提高民生新聞所占比例,使節目更富于人性化和親和力
提高民生關注度,選取廣大受眾最關心、最感興趣、與群眾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新聞事實予以報道;力求為廣大受眾帶來貼近性的宣傳報道;關注和百姓利益、百姓生活聯系緊密及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人和事。目前,在新聞節目中,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的比例達到58%以上,較往年有大幅提高,此舉不但擴大了信息量、豐富了欄目內容,也因其與普通百姓的貼近性增強,得到了老百姓的關注和肯定。
1.3注重新聞的平民視覺和人文關懷
在面對因病致貧、因貧輟學、需要愛心接力為生命守護的弱勢群體,要主動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真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2015年4月,廣漢市廣播電視臺報道了“廣漢中學學生尹思潔身患腦膜瘤,昂貴的治療費用難倒一家”的新聞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學校師生、社會愛心商家、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愛心接力幫助尹思潔治療。愛心人士自發在金雁廣場舉辦了“拯救花季少女”的捐款活動,眾多愛心市民為拯救尹思潔奉獻愛心,當晚籌得捐款19000余元。
1.4做好深入報道,尋找典型人物
深入基層深挖典型報道質樸感人,多平臺多渠道同步宣傳,大大增強影響力。
2014年4月,廣漢市正式啟動“出彩廣漢人”評選活動。我們記者深入基層報道普通群眾中真誠、友善、勤勞、堅韌、厚德的感人事跡。最終12名來自基層的普通廣漢群眾從183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屆“出彩廣漢人”稱號獲得者。他們中有活躍在田野上的農民藝術家蔣立云,平凡而偉大的母親陳國英,敬業奉獻的“出彩教育人”彭謙,“最美清潔工”梁恒德,“最美志愿者”向興林,身殘志堅的“自強模范”張輝勇,勇救男孩的公安干警周瑜,30年兢兢業業洗灰工王永安等。通過報道,在群眾中樹立了一批真實可靠、立體豐滿、可信可學的真情實感的人物形象,在全市上下掀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的熱潮。
1.5貼近基層、關注民意,力求群眾滿意
2015年底,廣漢市對韶山路、西湖路等路段相繼進行城市“提檔升級”改造,部分市民和商家對此產生了一些怨言。針對這一現象,廣漢市廣播電視臺及時在《廣漢新聞》中以“廣漢加快城市提檔升級”“城建圓桌會”等系列報道的方式,對城市“提檔升級”在推動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等方面帶來的長遠影響及好處進行了全面報道,消除了市民的顧慮,為廣漢市城市“提檔升級”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1.6貼近百姓,關注生活
及時發布解讀老百姓關注、關心的政策信息,重點關注和老百姓利益、生活息息相關以及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加大“政策解讀”的報道力度。
2015年,廣漢市廣播電視臺先后推出了《鼓勵住房消費和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解讀》、《廣漢市征地搬遷房屋安置補充辦法政策問答》、《廣漢市征地搬遷房屋安置補充辦法解讀》、《新環保法亮點解讀》等專題報道,及時對這些新政策、新規定進行了解讀。讓普通百姓知道政策、了解政策、讀懂政策,進而實實在在享受到各項利民政策的實惠。
媒體融合邁出新步伐,發揮廣電立體大平臺的優勢,實現宣傳全覆蓋,增強媒體核心競爭力、影響力。
2015年,全媒體中心建立了全省首家縣級全媒體發布暨體驗中心,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發展。通過將廣播、電視、手機、微博、微信、網站和手機APP等媒體進行融合發展,全力打造聚合化、全域化的大眾輿論陣地,實施市廣播電視臺、市新聞傳媒中心新聞資源共享、新聞資訊多渠道發布,實現新聞資訊全覆蓋。新聞報道以一次采集多元發布格局,記者采集的新聞通過廣播、電視、微博、微信、手機報、政府公眾信息網和手機APP客戶端等多種途徑進行發布,實現了“最大化的資源節約,最廣泛的內容傳播”。并率先實行媒體轉型,將“全媒體,本土化,聚資源,有特色”定為發展戰略,探索出一條傳統媒體的轉型之路,受到國家、省、市相關領導及上級媒體的廣泛關注,被業界稱之為“廣漢模式”。
一是為順應新媒體時代,發揮廣播先聲奪人的優勢,2015年5月1日,市廣播電視臺對廣播電臺節目進行了全面升級改版,廣播節目由錄播改為直播。在辦好原有的《行風熱線》欄目的基礎上,新增了《快樂幫幫幫》《廣漢吃喝玩樂大搜索》《音樂盒子》等直播節目;同時,開通微信、微博與觀眾增強互動,使節目的可聽性、互動性不斷增強。
二是2016年7月18日,廣漢廣播電視臺頻道全新改版。這是廣漢市廣播電視臺第一次分眾化電視節目改版,第一次集束式電視資訊傳播。新聞綜合頻道的定位緊扣“資訊、服務”這兩個關鍵詞,頻道節目的著力點在發布資訊、服務民生兩大領域。影視文藝頻道的定位緊扣“影視、文娛”等關鍵詞,頻道節目的著力點在于豐富受眾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從2015年底開始,新媒體開始實現全市重大活動進行微博、微信直播。目前,已經成功完成春節團拜會、保保節、“出彩廣漢人”“出彩村官”“最美家庭”“創新能手”,廣場健身操(舞)大賽等重大活動的現場圖文直播。今后考慮實現視頻直播。
深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讓人們愿意傾聽主流媒體的聲音,從而占領輿論的制高點。此外,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做好新聞的后續深入報道,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權威、負責任的解讀,使受眾通過傳統媒體的視角,了解更多的新聞真相,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從業人員一定要樹立“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的新聞宣傳觀念。讓創新的內容能夠以真實的故事、生動地表達、鮮活的語言,在把握時代脈搏和國家發展大勢的背景下,讓傳播的內容能夠風趣幽默、打動心靈、入心入腦,“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蔡菱(1970-),女,四川西昌人,助理編輯,研究方向:傳統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