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密集區和產業承載區。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能源、岸線等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江上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生態屏障。像云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人口比較密集,但是耕地比較少,適合開發的空間非常小,生態非常脆弱;還有四川西部地區,像甘孜州、阿壩州,也是山高谷深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應該重點是保護,而不是開發。還有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異常重要。
長江中游地區,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條件非常好,也不能搞大開發。
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最發達、最富裕的地區。在很多學者看來,已經有些開發過度了。上世紀80年代,長三角城市群在開發的過程中,大量占用農田,也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土地被污染、水源被污染,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開發、不發展。要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支撐帶。長江中上游的發展不能再延續下游地區發展的老路。不能遍地開花,齊頭并進,要有重點,并在規劃的嚴格約束下有序推進。產業要發展,但是土地一定要集約利用;城市要發展,但是一定要提高城市的發展質量,從城市的規劃、建設到管理都要上一個臺階。
不搞大開發,經濟發展怎么搞?我們認為是要走土地集約利用、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使有限的空間得到高效利用的發展模式。在適合發展的地方加快發展,聚集產業和人口;不適合發展的地方加強保護,減輕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壓力。
在長江中上游,有很多適合發展的地方,比如長江沿岸包括干流、支流沿線的城市有很多區域性中心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比較高,應該作為發展的重點。在這些地方通過集中發展,聚集產業,就可以吸引山區、生態脆弱地區的勞動力向當地轉移和集中。這樣既可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使這些地方的貧困人口根本脫貧。
應該把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只有適合發展的地方加快發展,不適合發展的地方才能加強保護。
長江經濟帶橫貫東中西部,應該上、中、下游協調發展,而不是相互割裂。下游地區帶動中上游發展,大城市要輻射周邊地區,中等城市要加快發展,形成上下聯動、要素無障礙流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說下游帶動中上游,先進帶動后進,并不是簡單地說把發達地區的錢拿到不發達地區去扶貧。應以企業為主體。長三角地區有很多先進的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過去是依托沿海的優勢,通過港口把產品銷往全世界,很難到內地去發展。但現在不同了,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國際市場不斷萎縮。長江中游、上游投資環境改善了,企業就可以把生產基地轉移到長江中游和上游,因為這里也是很大的市場。長江經濟帶是雙向開放的,除了向東開放之外,西向通過新亞歐大陸橋、渝新歐專列把商品銷往歐洲,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進入印度洋,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這也可以吸引產業往西部轉移,一方面企業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輸出商品也很有優勢。
長江經濟帶應實現一體化發展,貨暢其流,人才等要素能夠無障礙流動。過去長江沿線行政分割嚴重,要素流動不暢。交通基礎設施,港口、航運還有很多障礙。
國家應該通過體制創新、政策措施、工程建設等方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合作,促進一體化機制的建立。當然,一體化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當前主要還是以消除行政壁壘為主,共建共享各類基礎設施。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還需要算清生態賬,科學測度資源環境承載力。長江中上游要構建生態屏障,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還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本刊記者姚冬琴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