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位于北京國貿CBD、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第三方理財公司中歐溫頓備受關注,原因是其總經理“李某某”突然“失聯”,成為當年又一起高管跑路案。據媒體報道,受該事件影響,約2000名投資者近4億元資金無法贖回。
《重慶晨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第三方理財公司多以高收益吸引投資者,卻對本金安全等關鍵問題含糊其辭,讓人難以甄別。記者通過走訪多個第三方理財公司,街頭理財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經歷篇】
理財產品傳單街頭發 ?一心動買了10萬
家住重慶江北的吳伯伯近日在街頭閑逛時發現,在街頭散發傳單的人當中多了一群特別的人。“他們穿得都十分正式,西裝革履,打著領帶,人都比較年輕而且看起來很精神。”吳伯伯說,和其他諸如飯館開業、商場搞優惠活動之類的傳單不同,這些人散發的都是理財產品傳單,而且這些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動輒1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20%至30%,看上去十分誘人。
見吳伯伯有些動心,一個年輕人不厭其煩地要他去公司坐一坐,“結果我到了他們辦公室,發現他們的公司位于一個高檔的寫字樓內,而且裝修十分豪華,看起來是一家十分正規的公司。”吳伯伯說,在工作人員不斷游說下,他決定購買10萬元的理財產品,年利息為12%。
后來,這件事被吳伯伯在銀行工作的孫女吳小姐知道了,吳小姐在仔細研究了理財產品的合同后,強烈要求吳伯伯將錢退回來。“那個合同對借款、收益等都寫得非常清楚,但唯一沒有提到是否保障本金,萬一理財公司投資虧本,我爺爺的10萬塊錢肯定血本無歸。”吳小姐對記者說道。
在吳小姐的干預下,理財公司最終同意和吳伯伯解除合同,并將10萬元退還給了吳伯伯。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打電話給該公司的某客戶經理小王,并提出面談,小王稱“約見了好幾個客戶正在談”。他在電話中詳細介紹了公司的投資產品。“我們類似于擔保公司或者說中介公司,比方說某公司找我們貸款,我們就會把你們的資金貸給他們,偶爾也會自己投資給他們。”
小王稱,公司會與投資者先簽訂一個借款合同,并按月付利息給投資者,這期間資金仍然在投資者自己的個人賬戶上,等到有企業需要貸款時,再與該企業簽訂合同。
【暗訪篇】
看上去“高大上” 理財經理就是業務員
記者以暗訪的形式,對重慶第三方理財公司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理財公司的規模參差不齊,大的有七八十號人,小的只有幾個人。
“這棟樓里有6家理財公司,很多人覺得來這里辦公‘高大上,更符合‘理財這個詞的定位。”重慶某高檔寫字樓的經理李先生對記者說。
一名理財顧問反復提及公司在與某某知名銀行合作,記者問是不是該銀行提供擔保時,這名顧問便支吾著岔開了話題。這名顧問除了詢問記者有多少資金、能夠做多長時間外,從未過問記者對風險的認識、承擔風險的能力等問題,只是一味地強調產品的安全性高、多少人購買過這款產品、公司的規模大等。此外,他還表示,這些理財產品保本保息,只是不能在合同中體現。
多以P2P為投資模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第三方理財公司的業務包括P2P(通過網絡平臺借貸)、基金、信托、有限合伙及資管產品等,每類業務的年化收益率不同。
記者拿到了某第三方理財公司一份“已經劃款”的投資合同,這份合同為期一年,合同上將每月的收益率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
公司人員說:“現在第三方理財公司多以P2P為主,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10%~18%,而且收益是可以復利計息的,有的P2P在公司投資利潤較高的情況下甚至能直接把收益率寫入合同中,讓客戶安心。比如一款投資期限12個月、起投金額10萬元的理財產品,若收益按月收回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2%,若以復利遞增的方式按年收回,年化收益率則可達到12.68%,然后精確到小數點,把月收益寫入合同,非常有視覺沖擊力。”
收益率能坐下來談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的理財公司收益率還能“坐地起價”。記者對一家理財公司的顧問表示,自己有50萬元,但覺得產品年化收益率有些低,詢問是否能提高一點,起初他一副沒有商量余地的樣子,但記者準備離開時,他拉住記者說可以提高一個點,“你還可以再跟我們總監談談”。
對此,重慶某銀行一位知道第三方理財公司內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類理財公司每月有業績考核,為了完成任務,有的人會把部分提成貼給客戶。
“第三方理財公司為了留住大資金客戶,收益方面也會有些彈性。也就是說,你握著現金就能和他們談收益率,不過中間的資金安全幾乎沒有任何保障。就拿P2P來說,第三方理財公司平均賣出一單就會分割10%左右的收益給投資者和銷售人員,而公司則會向借款人總共收取20%~40%的利息,是反饋投資者的2~3倍。”這名工作人員說。
*摘自《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