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於資本知微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題材。有了題材,便會有對題材的追逐與投機。金融世界里,“投機”如影隨形。投機這個詞看似貶義,卻也可說是投資的最高境界,在資本市場中摸爬滾打,為的就是能夠瞅準機會抓住迅速變化的題材。但是,當投資者們投機時已經不考慮基本價值,而是計劃著以高價倒手轉賣給下一個投資者的時候,“泡沫”就產生了。2015年資本市場的硝煙還未散去,躁動的財富期待后是泡沫化的賭徒心態(tài)。古今中外,題材的泡沫總是光怪陸離,披著形形色色的外衣上演著一輪輪誕生與破滅。
史上最著名三次金融泡沫
人類歷史上最早且看上去最美的一次投機泡沫發(fā)生在荷蘭。當時郁金香,尤其是那些感染病毒而花色斑斕多樣的球莖,引發(fā)了1636年到1637年間民眾對郁金香病態(tài)的傾慕與投機風潮。搶購郁金香的狂潮達到巔峰時,花苞價格曾一度飆升到可在阿姆斯特丹購買一幢河景房。這種題材的瘋狂炒作,持續(xù)近4年,球莖價格也被炒成天文數字,達到空前絕后的輝煌。當狂熱的腳步停下后,郁金香價格猶如斷崖上滾落的巨石,兩天內就跌得抵不過一個普通洋蔥。市場最終崩盤,荷蘭整個經濟生活就此崩潰,債務訴訟多不勝數,連法庭都無力審理。郁金香泡沫的破滅破壞了信任,此后的金融市場再也不是往昔模樣。
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則是由金融家約翰·勞一手造成的。題材是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具有可用等值的國債債券直接購買的交易模式。當時國債債券市場上,500里弗爾只能兌換約150里弗爾,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卻由于貿易上的不斷擴張而不停升值。各方炒作下,幾乎所有國債持有人都將債券兌換成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而約翰·勞為滿足市場亦不斷增發(fā)新股。往復循環(huán)之下,股票上升到每股價格9000里弗爾的可怕高度。毫無懸念的泡沫破滅,哀鴻遍野,陰風慘慘,交易所掛牌歇業(yè)。泡沫有多高,屠殺就有多慘烈。1720年5月,法國股票市值從最高20倍漲幅的巔峰跌落,持續(xù)13個月,跌幅達95%。這不僅僅是純粹意義上的交易市場大崩盤,更是貨幣體系大崩潰。
同時期,海峽對岸的南海公司泡沫則給整個倫敦金融業(yè)帶來了巨大陰影。南海公司獲得貿易專營權,公司可通過南美地區(qū)奴隸貿易獲取暴利。股市對此種貿易專營權的概念很是看好,描繪出海市蜃樓般的利潤前景,喚起了英國人超乎尋常的狂熱。于是,股價開始猛漲,南海公司不斷增發(fā)再增發(fā),甚至以先付10%訂金再分期付款的方式不斷發(fā)行。樂極生悲,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飆至1000英鎊以上,公司真實業(yè)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南海公司的董事和管理層偷偷拋售股票的消息泄露后,市場恐慌踩踏,大眾不計成本地拋售,股價一瀉千里,泡沫破裂,大量投機者傾家蕩產。從那以后,整整100年間,英國再沒有發(fā)行過一張股票,留下了讓人唏噓不已的歷史空白。
泡沫無可避免也必然破裂
歷史的使命便是重復歷史。把視線拉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各國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房地產危機。80年代末期,日本國內興起投機熱潮,人們相信土地價格只升不降的神話,爭相購置房地產。銀行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同時當銀行在房地產方面尋找資金投向時,股票發(fā)行成為融資的重要來源。反過來,上市公司利用持有的房地產進行間接的股市投機,從而形成了不動產與股市雙重泡沫——房地產價格及日經225股價持續(xù)暴漲。以代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廣場協議”簽署年的1985年為起點,到泡沫巔峰的1991年,6大城市商業(yè)地價上升了3倍多。1989年5月,政府采取緊縮貨幣政策以抑制上漲卻為時已晚,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東京股市下跌38%,300萬億日元(折合2.07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瞬間消失。泡沫的破滅,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持續(xù)下跌,造成大約5.6萬億壞賬,引發(fā)金融危機,重創(chuàng)了日本經濟。
剛剛退去熱度的比特幣,其暴漲暴跌狀態(tài)可算是當代版的“郁金香泡沫”。比特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貨幣,特點是分散化、匿名,不屬于任何國家和金融機構,且不受地域限制,但可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比特幣的題材自誕生起就引起廣泛關注, 2013年前后發(fā)展之快一度令各國央行如臨大敵。它的優(yōu)勢被一些投機分子炒作得不可一世,目的便是大肆投機牟利。2010年7月17號開始到2013年比特幣飆漲25050倍,比特幣兌人民幣跌幅2014年卻高達55%,2015年僅1月中上旬跌幅就超過30%。比特幣的行情一輪又一輪如過山車,投資者或從地獄到天堂,或從天堂到地獄。
面對題材與投機機會,泡沫無可避免卻也必然破裂。羊群效應引起亢奮購買,泡沫升騰的快感令參與者如癡如醉,但隨著參與者的增加,泡沫進一步膨脹,最終無以為繼,結局便是破滅,所有的參與者都面臨損失。
冷靜甄別理性應對
“泡沫只有在破裂之后才知道是泡沫!”這是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經典名言。泡沫無可避免,題材變幻莫測,但我們該學會的是在狂熱的市場氛圍內,冷靜甄別題材,理性應對泡沫。對比近來熱度持久且正期待新的爆發(fā)點的新三板題材為例來分析一下。

一、分析題材的性質。本質是霧里看花的概念還是腳踏實地的題材。前者像是郁金香的花朵、密西西比公司預期的收益或日本房產預期的神話,虛無縹緲。后者多與新政策新經濟相關。新三板有實打實的政策利好,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重頭戲是實現市場分層,對治理和信息披露相對規(guī)范、盈利規(guī)模較大、發(fā)展階段相對成熟的優(yōu)先層級的公司,將根據市場發(fā)展情況適時推出降低投資人門檻、集合競價、轉板等措施,提高融資能力和股票流動性。
二、評價估值是否合理。無論是史上三大金融泡沫還是日本房地產、比特幣,無不說明題材的估值必須合理,不合理的估值也就是泡沫,盡管可以盈利,但風險非常大。目前新三板市盈率相對主板明顯較低,做市板塊相對2014 年估值水平約為創(chuàng)業(yè)板的40%,合理地反映了流動性差異。從盈利增速、收入增速的基本面來看,新三板公司特別是創(chuàng)新層公司明顯高于主板。新三板的投資性價比要高出A股市場很多,獲利的確定性更強。
三、觀察題材的長久性。好的題材必須有持續(xù)性,側重于中長線的成長。此類題材一定是基于行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或重大政策而產生的。新三板是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最大的創(chuàng)新。新三板的存在,為相當一批有活力的年輕企業(yè),解決了上市問題,拓寬融資渠道,完善資本構成,提高股份流動性,為公司帶來積極的財富效應。這樣的題材具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新三板未來可能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這是最基本的格局。
四、盡早參與掌握主動。題材講究的是時機,在行情啟動之前或初期,若判斷中長期利好,要果斷介入。目前個人投資者參與新三板準入門檻相當高,這也將許多投資者拒之門外。等到投資門檻降下來時大勢已去。如今最佳選擇便是借助金融機構發(fā)行的新三板基金曲線投資。投資新三板非常復雜,需要了解產業(yè)及公司方方面面?!斑x基金就是選人”,投資者在選擇新三板基金時,最需關注的還是基金管理人的投資能力。以信於新三板投資基金為例,投研團隊實力雄厚,過往業(yè)績處于行業(yè)上游,且擁有豐富的一二級市場投資經驗。與主流券商、銀行、上市公司等機構達成良好合作關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了穩(wěn)固嚴密的“三角層級”風控體系,保證信於新三板基金產品步步為營、穩(wěn)中求勝,為投資者贏得穩(wěn)健持續(xù)的收益。
當下的中國市場,呼喚新需求、真成長和價值重構。誠然,所有泡沫都會破碎,但同時也該看到每一輪泡沫都帶來一批產業(yè)的活躍和發(fā)展。如何把泡沫破裂轉化為行業(yè)進步的另一個起點,這是中國面臨的很大的社會歷史課題。對于泡沫化生存的中國投資者來說,歷經數次市場洗禮,學會甄別題材,化風險為機遇,歷練出最好的經驗與成熟的投資心態(tài),才能穩(wěn)健提升資產價值,實現富足自由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