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新能源車在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以及噪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在如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在滿足人民群眾交通通勤需求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型已經成為國家層面上的一項戰略措施。2015年被汽車業界稱之為新能源車型爆發的元年,而且諸如碳酸鋰等新能源車型生產上游的原材料市場持續升溫也印證了這一點,可以想見,新能源車型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其實從最近幾年的汽車發展情況上看,早在這個“爆發元年”之前,新能源車型已經從試驗室中破繭而出,并有了較為成熟的產品投入市場銷售,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新能源車型開始逐步為公眾所接受,政策層面上的照顧大致分為宣傳、使用便利性和最為實際的購車補貼等幾個方面,多措并舉,使得新能源車型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不過在溫暖的春天到來之前,總會有段更為寒冷的日子,俗稱“倒春寒”,對于新能源車而言,亦是如此。
2015年,新能源車型的總體銷量雖然增勢迅猛,但比起普通型乘用車來說仍是微乎其微,盡管如此,依然有權威預測2016年新能源車型的銷量能夠達到70萬輛左右,這是值得歡欣鼓舞的。面對這樣良好的預期,新能源車型生產企業應該利用好目前一切的政策優勢,在這片新興的市場中占據屬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如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很多大城市的霧霾和擁堵問題已經成為頑疾,無奈之下這些地區都實行了限購、限行的“雙限”政策,傳統的燃油車型受到了諸多限制。治療“大城市病”需疏堵結合,在“堵”的同時,也會有“疏”的一面,新能源車型就位列其中,例如天津,除了像往年一樣在上牌和補貼方面繼續享有優惠之外,在2016年又有一項新的惠民措施落地,即新能源車型不再受尾號限行限制,這對于該地區的新能源車市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但所謂乍暖還寒,新能源車型暫時遇冷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政策的“東風”能不能帶動新能源車型的快速發展還依賴于諸多因素。最突出的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尚不完善,充電站的分布面不廣,使得后期使用方面不大便利,這一點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投入。另外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新能源車型生產企業要在車輛設計和技術層面下一番功夫,讓產品本身打消消費者的疑慮,生產出迎合消費者喜好且質量穩定的產品才是贏得市場認可的一顆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