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慶春 周鳳榮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義務教育學校數學課程標準在“雙基”基礎上,新增了“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形成了“四基”的基本教學目標,這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聾校數學教學中,師生間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1],教師在數學手語使用上普遍存在問題,師生彼此看不懂手語,溝通質量差,教學效率低,嚴重影響了數學教學中“四基”目標的實現。
我們認為,科學地認識、研究和使用聾人手語,是解決聾校數學課堂溝通障礙、培養聾生具備“數學基本知識、基本能力、數學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提高聾生數學素養的關鍵。
20世紀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威廉姆·斯多基第一次從語言學意義上確認了手語的語言地位。他認為:“聾人群體所使用的手語跟世界上其他任何語言一樣:是一種自然的、完善的語言,具有作為人類語言所應具有的語言特征和語法體系。”[2]此后,手語的語言地位,在歐美許多國家得到了認可。1994年6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市召開了“世界特殊教育大會”,88個國家政府與25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通過的《特殊教育行動綱領》明確提出:“教育政策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的個人情況。例如,應承認手語在聾人中充當交流中介的重要性,并制訂法令以保證所有聾人都能得到使用其民族語言手語的教育。”[3]2006年,聯合國頒布的《殘疾人權利公約》明確提出:“‘語言’包括口語和手語及其他形式的非語音語言。”“承認和推動手語的使用;在政府事務中允許和便利使用手語、盲文、輔助和替代性交流方式及殘疾人選用的其他一切無障礙交流手段、方式和模式(第21條)。”[4]在此背景下,歐美許多國家實施了手語雙語教育,手語已經成為聾教育的教學語言。
本研究是在全納教育的大背景下,根據國家《數學教學課標(2011年版)》,以先進的聾童觀、教育觀、語言觀、數學教學觀以及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立足聾校實際,分析長期以來聾校數學教學效益低、聾生思維能力差、數學學業成績不盡如人意等現象,結合普通學校數學教學經驗成果,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手段,從數學課堂的有效溝通切入,在聾校低年級數學教學方面逐步探索出符合全納教育精神、提高聾生數學學業水平的教育教學之路,使聾教育能真正“以聾生為本”,采用聾生自己的語言“手語”與漢語相結合,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發展,使其在有效溝通環境下,快樂學習、發展思維、健全心智、提高數學素養。
中國手語語言學研究專家、復旦大學龔群虎教授認為:手語是一種語言,一種無聲語言,它與有聲語言一樣,也包含著語言三要素:手形、位置、運動和方向是手語的語音,具備了人類語言的基本特征。聾人學者楊軍輝也認為,手語是聾人學習、交流的重要工具,“人們在聾人環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動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來表達特定意思的交際工具。”[5]
2004年開始,受國際聾教育發展影響,中國內地與香港都開展了雙語聾教育實驗。如中國與挪威的SigAm項目,在江蘇、貴州、四川等省10多所聾校開展手語雙語教學實驗并取得了教學經驗成果。內地與香港的實驗成果都說明,由于科學合理地使用了手語與漢語,師生溝通更加順暢,學生積極性更高,各科學習效果明顯。雙語聾教育在教學語言和課堂溝通上的研究成果為聾校數學課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借鑒。
本研究把我校二年級的聾生班作為實驗班。實驗班有11名學生,年齡為7—12歲,其中3名學生的兄妹也為聾人,屬遺傳性耳聾。他們均出生于聽人家庭。所有學生學前基本沒有接觸過手語,也基本沒有受過漢語語言訓練,語言能力基本為零。
1.準備階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在此階段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全面收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撰寫課題實施方案和詳細計劃,組建課題組,為課題順利進行提供保障。一是建立機制,成立強有力的課題組,聘請張寧生教授、田寅生教授等聾教育理論與數學課程方面的全國知名專家作顧問進行理論指導,讓有實踐經驗的一線骨干教師和聾人教師加盟,為實驗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技術保障。二是強化培訓,加強理論指導。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保障。三是展開調查,分析案例,確定研究方向。通過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情況,對學生數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任課教師、課題組、聾人教師、聾生的多向溝通,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2.實施階段(2014年3月—2016年9月)。研究實施階段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在兩年多時間里,課題組所有成員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手語學習,總結出提高聾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方法。在調查基礎上,對學生試卷、作業、素質檢測、活動等進行統計分析;對典型課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反饋等情況進行歸納整理。研究過程中,注重對原始資料的收集整理,并要求課題組成員每學期做到“四個一”:一節研討課、一篇教學心得、一份交流材料、一份階段性總結。
3.總結階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在此期間,我們收集整理調查問卷及報告、典型課例、數據分析、教師教學論文集、聾生手語故事錄制資料、聾校低年級數學手語集,撰寫結題報告等。
1.通過開展手語故事活動,有效提升了聾生的數學手語素養。2015年開始,課題組舉辦了“聾生手語童話故事”比賽,全校近百名聾生踴躍參加,通過初賽、預賽和決賽,精選出了16篇手語童話故事,并制作了100分鐘的精彩童話故事光盤。通過此活動,學生養成了正確使用手語的意識,努力用手語訴說,準確運用手語表現自己的愿望與情感,并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合作與分享,加強了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開展了“聾生手語數學故事”的講述比賽和錄制活動,并在校園電子屏上播放,得到全校師生、學生家長及來訪嘉賓和友人的一致好評。此實驗研究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大幅增強,數學素養得到很大提升。
2.通過建立“聾聽互通模式”,有效提升聾生數學學習能力。我們充分利用聾人教師資源,在數學手語詞匯的打法研究、課堂教學、日常交流、情感溝通等方面建立起聽人教師、聾人教師、聾生之間互通模式。事實證明,這種方式對課題推進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手語表達的豐富性和規范性、聾語言文化的傳播推廣、聾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聾生的數學素養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以課題研究為契機,我校精心組織了多種活動,積極構建“自主探究、以生為本”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把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在全校乃至全市推廣。如我校趙慶春老師執教的《乘法的初步認識》和《兩步計算應用題》分別在廈門全國聾教育數學研討會、合肥聾校課堂教學開放周中作了教學觀摩展示課,獲得全國及全省與會專家和教師的一致好評。周鳳榮老師的教學設計《簡單的數據整理》在全市素質教育開放周活動中獲得一等獎。孫雨瑞執教的《認識人民幣》在皖北特殊教育公開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武孫靜的《聾校數學教師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在皖北特殊教育教科研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我校教師在教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菲成績,課題組成員著眼于探討在數學活動中如何處理好“手語和聾生數學素養”的內在聯系,教師之間形成合作探究、交流借鑒、互幫互學的課題研究氛圍,共有5篇數學教學等論文在《中國特殊教育》《中國聽力語言雜志》《現代特殊教育》及《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2015)·中國語言生活狀況調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發表。2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省、市級的教科研大賽中獲獎,6人次獲骨干教師榮譽稱號。數學特級教師趙慶春還受聘到南京特院、淮北師大、西北師大等高校為國培班、省培班及高校本科生講授聾校數學教學等課程,把數學課題研究的思想成果輻射到外地,使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通過課題研究中的各項數學活動,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新型和諧的關系。學生從接受“會手語的老師”到接受教師的課堂表達方式,從適應教師的教學語言到適應抽象的數學學習,數學課堂的學習氣氛發生翻轉,學生課堂上開小差的少了,注意力集中了,學習數學興趣濃厚了,學習信心倍增了,思維方式有了質的飛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自然和諧,教師課堂上游刃有余。
我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在聾生部低年級嘗試使用普校教材,并對普校教材和原聾校教材進行合理加工。由于教師課堂上使用自然手語進行交流,師生能順利地進行溝通和探索,形成了更適合聾生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數學教學方法,并配合教材開發了《聾校數學手語詞匯手冊》,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數學教師的教學需求,也更有助于學生“了解、理解、掌握、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手語詞匯的創作過程也提高了聾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了觀察、思考及思維能力,對聾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文明.聾校教學語言效率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3,(1):36—40.
[2]史琍,沈玉林,等.聾人百科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國家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司,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就業部.特殊教育文件選編(1990-1995)[Z].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EB/OL].http://www.cdpf.org.cn/wxzx/content/2007-01/17/content_30315567_2.htm2012-05-30.
[5]楊軍輝.中國手語和漢語雙語教育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