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
點點滴滴,只為孩子的數學
李紅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
初中生具有特殊的身心特點,在數學這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更是不能忽略這一點,因此,如何讓他們學好數學,不僅僅要在課堂上下工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認真思考。情境引入、問題導行、探究培養、白板輔助、課后落實都是很不錯的方法。
情境;問題;探究;白板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再加上初中生正處在關鍵的身心階段,所以,初中數學對于學生而言,就更加需要積極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積極的數學思維。因此,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高效率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成為每名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我不斷總結反思,逐漸發現以下的做法比較可行:情境引入、問題導行、探究培養、白板輔助、課后落實。
結合初中生特殊的身心特點,他們更需要別人的引導及鼓勵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不妨設置一些結合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課堂,想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去主動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在認真研讀文本教材的基礎上,多和學生交流,熟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從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生活小調查、玩一些小游戲、對生活中的有關常識進行提問等,甚至可以引用古詩。比如,可以讓學生說影子的變化來引入《投影與視圖》這一課。
設置簡單有趣的情境引入課堂之后,整個課堂應該以啟發性的小問題貫穿。目的是層層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對知識的理解,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思考的習慣。這些問題可以提前預設,但更多的應該是根據課堂進程而生成的啟發學生思維的一些簡單又有連貫性的小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形成數學基本知識技能的主要目標。這些問題可以因人而異,但是一定要具有啟發性,讓學生能積極去思考。比如《不等式與不等式組》一課,教師可先拋出一個與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有關的小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熟悉回顧以前所學知識,之后,在課堂上再圍繞對“不等式”“不等式及其解集、性質”“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等教學內容設置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整個課堂。
除了小問題層層導引之外,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一般情況下由兩種形式組成,一種是課前教師預設的有目的有計劃性的探究,一種是課堂上學生自然生成的課堂需要性探究。目的性探究需要教師做較多工作,給學生拋出問題去思考,如“軸對稱”一課,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不同種類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去探究出軸對稱的概念。生成性的探究則主要是課堂上學生就某個問題產生了分歧或者疑問,需要探究。探究不應僅僅局限在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探究,這樣,不僅可以讓課堂活起來,最重要的是拓寬加深了課堂內容。
使用好白板,充分發揮其輔助作用。白板可以將前一秒被擦掉的板書數學公式、幾何圖形等再次重現。還可以將事先儲存進交互白板資源科中的題目、圖形等直接調用,顯示在大屏幕或者電腦界面上,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數學教師在課堂黑板上板書、抄題或者畫圖的時間。此外,還可以將基本的數學幾何圖形部分從十分復雜的幾何圖形中分離、復制出來,這樣對于培養學生對基本幾何圖形的辨識、提取能力都十分有幫助。教師也可利用課堂抽一些學生上臺利用交互白板進行練習、演示,以此提升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等。
當然,讓學生在激情中掌握知識,要有一定的檢驗,當堂檢測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中及時進行反饋,更好地幫助學生查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提倡多樣化的練習,如,師生問答、當堂書面練習、小組競賽等。如,在“二次函數”的概念學習后,及時引導學生對所給函數解析式進行判斷,起到鞏固概念的作用。拓展練習方式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通過豐富的練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要注重和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探究活動。如,完成相應的調查、數據統計、實地測量、考查等活動,如對稱圖形學習后以對稱圖形繪畫比賽來進行,如概率學習后引導學生分析彩票的中獎率等。
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僅僅靠課堂還是有一點局限性的,學習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尤其是初中生,剛開始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因此,課后也要培養學生反思,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鞏固所學知識。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作業,對相關知識加以鞏固,也可以布置一些預習任務,讓學生可以對知識“繼往開來”。練習的安排應該是分層的,對知識掌握程度不同的不同層次學生應該有所不同,可以從基本概念開始,到基本運用,再到綜合運用。
對于廣大的一線數學教師而言,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積極思考和研究適合初中生的數學教學方式和方法,是一個永久的命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多種方式方法永遠是圍著一個目標展開的,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愛上數學這門學科,最終能用好這門學科,不僅僅是擁有一個好的成績,關鍵是擁有一種思維,一種受益終身的數學思維。
李宗明.談如何有效地學好數學[J].成才之路,2011(3).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