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娣 梅曉燕(江蘇省儀征市實驗中學)
健康第一,綜合發展
——體育游戲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陳永娣梅曉燕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中學)
在倡導“健康第一,綜合發展”的體育教育理念下,合理將體育游戲教學法融入體育課堂中,能夠有效提升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基于此,著重探究體育游戲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體育游戲;初中體育課堂;健康第一;綜合發展
所謂體育游戲教學法主要指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游戲教學的方式來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的一種有效方法。下面筆者就體育游戲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行具體闡述。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是確保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條件。因此,在體育課堂教學之前,老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帶領學生做好準備活動,讓學生的各個身體器官能夠快速進入良好狀態,以便學生的身體能夠更好地適應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難度的體育活動。同時,有效避免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因動作過大而受傷。這便需要老師充分認識課前準備活動的重要性,并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生參與準備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中,由于體育游戲教學法具有適用性強和實效性高的特點,通過將其合理應用到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為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以往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采用定位操和慢跑的形式來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枯燥而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對體育課堂學習的興趣。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換位跑和跳皮筋等游戲,充分利用體育游戲自身的趣味性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為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寓教于樂,加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其教學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利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掌握和理解相關的體育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的體育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其中,在體育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較高。但是,在傳統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老師常采用動作失范和重復練習的方式組織教學,這樣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老師便可以合理地將體育游戲教學法應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為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中長跑》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如果老師只是單一地指導學生在操場上反復進行長跑練習,不但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讓學生增加厭煩情緒。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便可以結合中長跑的主要訓練目的,組織學生開展混合接力的游戲來進行訓練,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體育學習中,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心理素質和培養學生身體技能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體育游戲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男生和女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發展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老師應該避免讓男生和女生均開展相同的體育游戲,從而避免部分學生因為無法接受而失去對體育游戲的興趣。因此,老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體育游戲的難度。其中,針對男生主要偏向于體能消耗較大的運動,老師便可以以籃球、足球為主,開展相關體育游戲;針對女生體力較低,便可以選擇一些較為柔軟的體育運動,如,跳繩、體操等活動。通過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投身于體育課堂學習中,從而大幅度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構建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促使體育游戲活動的價值能夠真正體現出來。其中,由于初中生的身體和心理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中,對體育游戲活動的興趣不一,所以,在參與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針對這種情況需要老師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參與體育游戲活動的情況,充分認識到學生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的差異性。其中,在每一堂體育課結束之后,老師應該對體育活動的情況進行總結,對部分在活動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部分體育活動中表現不積極的學生予以適當的鼓勵。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有利于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并且逐漸形成不畏艱難的勇氣,從而提高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從根本上增強初中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健康第一,綜合發展”的體育教育理念下,將體育游戲教學法合理融入初中體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厭倦體育課堂的情緒,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同時,在體育游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學生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學習,這樣有利于在增強學生自身體育技能和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更好地向前發展。
[1]白麗云.淺析初中體育游戲教學的創造性[J].科技資訊,2011(22):179.
[2]章陸梅.初中體育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4(9):69-70.
·編輯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