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婷婷(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說題活動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影響
賈婷婷
(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初級中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學生“說題”這一教學活動,旨在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對于數學教育工作者而言,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當作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旨在闡述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說題活動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有利影響。
學生說題;數學學習習慣;怎樣解題
學習金字塔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研究者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或參與式學習。
類似于教師“說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大膽引入了學生“說題”這一教學活動,旨在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的說題程序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本題的條件是什么?二是對條件做一個初步分析和整合,能進一步得到什么?三是從問題出發,解決它的突破口在哪;四是解決問題還需要什么?如何利用條件構建?五是總結歸納本題涉及的知識點及思想方法;六是本題難點和易錯點如何攻克。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說題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下面主要談談初中數學課堂學生說題活動對學生五大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數學中的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概念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常常是給出概念后要進一步的進行概念鞏固學習的訓練,可以是正向練習,也可以是從反面來構造沖突,加強對概念的認識。此時可以通過學生說題活動,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說題活動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在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時,學生往往會類比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來理解記憶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這是非常好的。但遇到如下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就實踐教學效果來看,說題活動的開展較傳統教學方式,更有助于學生對此類問題的解決。
例:關于x的方程(m-2)x|m|+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說題過程如下:
(1)本題的條件是關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2)由條件進一步分析,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二次;
(3)由問題找到題目中兩處出現含的地方,一個是未知數的次數部分,一個是未知數的系數部分;
(5)本題易錯點是忘記考慮m-2≠0,因此要考慮全面,且注意檢驗。所以,學生說題活動,有助于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能更好地利用概念解決基本問題。
很多時候,學生拿到題目就急于動筆,往往題目沒有審清,做到一半發現做不下去了,或者直接將題目做錯了,都是非常可惜的。仔細審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審題不清也是造成很多不必要失分的原因。基本的說題程序第一步就是說出本題的條件是什么。在這樣的要求下,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同時讓學生將條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進一步提升了對條件的把握程度,這真是十分有助于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好習慣的。
波利亞的《怎樣解題》一書中提到,所謂審題完成就是你對題目的敘述已經很清楚,并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即使你有一會兒不去看它也不會擔心把它全部忘掉。說題活動的有效實施與開展,可以不斷培養學生形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為問題的解決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學好數學需要養成積極動腦、勤于思考的
5.拓展升華,突破難點
教師:制備單克隆抗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誘導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這就涉及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簡介動物細胞融合的概念、原理、特點、意義及方法。啟發學生回顧舊知(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提問:(1)誘導動物細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什么?學生:滅火的病毒。(2)融合后的雜交瘤細胞具有什么特點?出現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遺傳物質角度突破重點。
小組合作學習:誘導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后,培養液中會有哪幾種細胞?為什么要進行兩次篩選?小組質疑,師生互動解惑。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播放動畫啟發(單克隆抗體制備動畫中的免疫小鼠和誘導細胞融合兩步驟)。學生最終明白:從小鼠脾臟中提取的B淋巴細胞有多種,誘導細胞融合后,出現了三種結果:未融合的細胞、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及雜交瘤細胞,故而首先需要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又由于雜交瘤細胞不止一種,故還需繼續篩選。篩選出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后,就可以擴大培養了。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對兩次篩選的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為后期探究篩選的方法也做了一定鋪墊。
質疑問難:(1)如何從中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呢?教師提供資料:B淋巴細胞本身不能大量增殖而逐漸死亡;當培養基中加入氨基嘌呤后阻斷D途徑,骨髓瘤細胞無法增殖而死亡,存活下來的只有雜交瘤細胞。歸納總結:利用選擇性培養基阻斷骨髓瘤細胞的增殖。(2)如何篩選出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引導學生回顧免疫調節知識,得出結論:用相應抗原檢測。并利用生動形象的視頻(播放兩次篩選視頻)促進學生深入理解。
6.前景展望,情感升華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和課外搜集、了解單克隆抗體的應用前景。談談你對試管動物技術應用的展望:可用于診斷試劑、治療疾病和運載藥物(生物導彈)等。
設計意圖:挖掘情感,促進興趣遷移。
7.課堂小結,回歸課題
對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構建知識體系,回歸教學目標。
“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都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單克隆抗體”是本節課的難點,概念生澀難懂,過程復雜抽象。若在這兩個點上平均使力,勢必使得難點剖析不深刻。而動物細胞融合又是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基礎,因此,筆者在教材素材和文本設計上大膽創新,通過學生模擬生物學專家構建流程圖,將動物細胞融合內容貫穿于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打破傳統的由教師先講解知識再畫流程圖的學習方式,從而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思考交流時間,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案引導、小組合作、模擬探究、小組質疑、教師解惑的教學策略,成功地突破了重難點,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并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