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峰鎮青峰中學)
巧用方法文豐盈
蔡云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青峰鎮青峰中學)
“文以載道”,早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就提出了如是的作文原則。盡管在不同時代,“道”的內涵不盡相同,但最起碼,它說明了寫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學生在習作中出現作文內容不夠充實具體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人云亦云,陳俗舊套,造成內容不充實。俗話說:“肉吃新鮮魚吃跳,公雞要吃嗚嗚叫。”寫文章最忌諱步人后塵。人家寫什么,你寫什么。如寫“0”的遐想:成千上萬個太陽滾滾而來,會把改卷老師烤得焦頭爛額。寫戰勝脆弱,成千上萬個家庭平遭天災人禍,會讓閱卷老師審美疲勞。寫此類文章,大多沒有真實體會,于是平鋪直敘,無具體內容,無具體細節。
其次,寫作不得法,造成內容空洞。主要表現為不能根據不同文體特點去寫作,寫記敘文(包括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等)只是簡單敘事,沒有具體過程,或敘事沒有中心,東拉西扯,故事不完整。一件事總得有一個發展過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環節缺一不可。可許多同學寫的文章往往只見開頭、結局,中間的過程太簡單,這樣就顯得內容不具體、不充實。再者,有的同學在一篇文章里寫了好幾件事情,但每件事都是蜻蜓點水,文章自然無法充實起來。另外,有的同學喜歡舉一些“我的同學”“我的鄰居”一類的事例,由于缺乏典型性,雖然勉強算得上有“內容”,但離“內容充實”就差得遠了。
第三,挖掘不深刻,造成內容單薄。學生往往受作文的第一構思限制,不能縱向思考,深入挖掘,多問幾個為什么,淺嘗輒止,因而顯得內容單薄。
第四,套作較多,缺乏真實。
總之,以上種種弊端使得學生作文大多脫離生活,寫得不充實,不具體,抒情不真,難以令人信服。那么,如何做到內容充實、具體呢?
1.擁自然入懷。觀賞日月星辰,凝思山川河流。風的私語,花的嘆息,高聳入云的山峰,波濤洶涌的江河,游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躍然在湖面上的一抹斜暉……都是自然賜予人類的跳動的音符,只要能用敏感的心及時捕捉,就能譜寫出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感悟,并及時寫下來,以備厚積薄發。
2.和社會握手。社會生活,也是我們寫作的源泉。觸及社會焦點,追蹤時事話題,關注家長里短,放眼環球世界……只要你用青春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用青春的思想思考這個世界,用青春的心智觀察這個世界,即使是社會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凡小事,也能為我所用,任我驅遣,寫成警人警世的雋永奇文。
3.與課本交流。課本是編者的心血凝聚,是學生作文的素材寶庫。就語文而言,初中三年的教材,共6冊,共有上千萬字。其中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百篇。選文大多文質兼美,精彩片段不勝枚舉,蘊含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哲理和獨到的見解。如能抓住課本,廣采博記,并努力做到融會貫通,因時因地,巧妙化用,必能開掘這五彩繽紛的“花圃園地”,創就一篇篇獨具特色的精粹美文。
如寫身殘志堅的材料,就有海倫·凱勒、霍金、保爾·柯察金等;再如關于精神家園的材料,就有孔子、孟子、陶淵明、范仲淹、歐陽修、滕子京、柳宗元、李白、辛棄疾等名人軼事,把這些材料進行合理的加工,不就能做到“內容充實”了嗎?
另外,很多名篇的寫法很值得我們學生學習借鑒。如《棗核》,普普通通的棗核,通過“寄棗核—種棗核—話棗核”的情節,表現海外游子對家鄉的深沉眷戀和思念之情。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和支柱。要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選擇與使用。
1.材料要確鑿。真情實感,材料確鑿,是內容充實的根基。只有以“我”手寫“我”心,作文才能充實具體,感人心懷。很多學生寫作時胡編亂造,這不僅無益于充實文章內容,反映出的也只能是學生積淀不足和生活感悟力的缺失。
2.材料要典型。材料典型,是內容充實的命脈。寫記敘文,要選擇最能體現人物身份、職業等特征的材料。例如有同學寫一位教師,為了突出其工作負責、富有生活情趣的特點,選擇他平時衣著總是一絲不茍,但有一次匆忙中忘記照鏡子而使一綹頭發高高翹起,惹得全班同學樂不可支的材料來寫,同時還寫了他作業批改認真負責,以致有調皮同學故意測試他,都逃脫不了他的“火眼金睛”。這樣寫既真實又生動典型,突出了人物個性,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材料要新穎。材料新穎,是內容充實的一大關鍵。材料新穎,就是說材料要新鮮活潑,既指那些具有時代氣息、充分反映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的新人新事,也包括一些雖比較陳舊但作者卻有獨到發現、獨到見解,從而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材料。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去馬蹄香”這些我們熟知的典故就是例證。
總之,讓文章具體充實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僅說的就是巧妙積累和巧妙占有材料,也是我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拙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蚁嘈?,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執著追求,勇于探索,辛勤耕耘,作文這座百花園里一定會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盧秀敏.快樂實踐輕松學習[J].福建教育,2014(Z1):155.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