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軍(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洛灣中學)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少教多學”模式
韋軍
(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洛灣中學)
語文課堂傳統的模式為“灌輸—接受”,一堂課下來老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也特別累,很多學生常常忙得作業寫不完,所以干脆不寫,不學了。這種情況促使了“少教多學”模式的誕生。“少教多學”并不是單純地不讓老師教課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通過老師“精講”達到學生“多學”的目的。老師講重點,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去體會、去學習其他內容。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傳統模式;少教多學;創造性思維
“少教多學”模式就是變傳統的老師為主,學生只負責記筆記的模式為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一種教學理念。它存在的主要意義就是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不懂的或重點的地方再讓老師講解。大家都知道,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們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完全沒有必要再讓老師“一口一口地喂”。
眾所周知,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的,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認知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如何完美地彌補這些差異,在真正意義上達到少教多學呢?首先,可以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大家都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感悟到的知識不同,那么小組內成員結合起來所學到的知識一定比個體學到的要多。當然小組的分配一定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組合到一起的。一堂課下來學生把知識都自己消化了,老師也可以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和重點來選擇性地教學了。比起傳統的教學,這種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師。
大家都知道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給老師和學生帶來的害處,老師要提前把一節課所有的小細節都備案清楚,生怕有一點遺漏。課上,老師一節課下來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講解,口干舌燥,而學生呢,一節課下來一直在接收,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中間難免有沒有記下來或者記住的知識點。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單純靠一個筆記本和一個只接收不思考的腦子,學生也感到特別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借鑒了新加坡率先倡行的“少教多學”模式,成立了學習小組,讓學生自己學,針對學生不會的不懂的地方,老師再重點講重點教。學生開發了自己的思維,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一節課都是愉快的。而老師呢,不用一直不停地講,只是把學生不會的和比較重點的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領悟,一節課老師也不會感到特別疲憊,而且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學到了很多東西。
舉例而言,初中開始我們就接觸到了閱讀理解,傳統的模式下老師把這篇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講下來,基本上是在唱獨角戲,而現在,學生先自己閱讀、理解和討論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老師再針對學生不會的、沒有結果的地方再重點講解一下,這樣下來,課堂效率提高。初中語文除了閱讀理解,另一大難題就是文言文,“少教多學”對文言文同樣適用,學生先去理解大概的意思,老師再有選擇地講解,學生再把自己理解的意思和老師講解的結合起來,那么一篇完整的文言文就被攻克了。學生們都說文言文不容易理解,其實是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而新的模式要求學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領悟,這一篇文言文里詞的意思也同樣適用于下一篇文章。久而久之,學生們就再也不會怕文言文了,因為大部分字詞意思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還愁不知道整體嗎?
“少教多學”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和學生并沒有覺得“少教多學”給他們的教學帶來成績,有一部分老師還沉浸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所以“少教多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慢慢去改變老師和學生的習慣。急于求成,一口吃成個胖子本來就是不現實的。讓老師和學生慢慢去接受它,去感受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好處。自然地,老師和學生也就趨向于這種方法了,只不過,這是一個過程,需要老師和學生慢慢去轉化,去理解。
總述: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少教多學也是告訴我們讓學生多理解和思考,久而久之,老師也就輕松了,學生的思維也就發散了。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少教多學并不是老師就不教了,而是老師的重點由灌輸變為啟迪,學生由默默聆聽變為獨立思考。按照這種教學方法來教,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有獨立思考的個體,而不是只會學習的機器人。在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更要去做一些對自身對學生都有益的事情,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能思考愛思考,善于思考的獨立個體,而不是等著老師去喂的孩子。
王松濤,陳建翔.新教育:為學習服務[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