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昆侖中學)
以生為本,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
張峰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昆侖中學)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較為準確地理解物理概念和探究自然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樂于思考,勤于實踐,拉近生活、社會、科學與物理的距離。
初中物理;生本;實驗創新
“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育模式。初中物理教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準確地理解物理概念和探究自然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樂于思考,勤于實踐,并且拉近了生活、社會與物理的距離。所以,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作為教師,我們要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內容,認真貫徹“生本”理念,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初中物理課堂的主人。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初中物理課程是一門注重實驗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這一階段物理課程應注意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引入新課的方法很多,筆者認為用隨堂小實驗引入更自然,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誘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實驗去發現真理,獲得知識。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實驗探究結果成功與否,教師都應當及時肯定和表揚他們的創新意識,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創新的思維火花,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科學探究是物理課重要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究式教學,能把學生的學習重心從知識傳承和積累向知識探究轉化,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得知識轉化。實驗中,體驗過程,感悟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真正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時,我提出:如果用木塊來做實驗是否可行,哪個步驟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又一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各探究小組討論得熱火朝天,有的考慮到用大頭針把木塊壓入溢水杯中,有的想把把石塊和木塊綁在一起,有的想換用其他液體等,想法甚多。最終打破小組界限,想出了用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即F浮=G木,再將木塊輕輕放入溢水杯中,將收集溢出的水G排和F浮比較。
在每個小組進行實驗后,我都會推選出1~2名同學到實驗臺前進行展示,與其他小組分享,或點評,或提出疑義,其他小組及時進行交流與評估。當然老師適時地點撥和對學生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提出,課本上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四個圖中,甲、乙兩個圖順序能不能互換?為什么?課本上為什么這樣做?教師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也貫徹了一個原則,能不集體講的,就不集體去講,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的,我們就不教。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及物理學科的特點,做好探究性實驗,有利于否定思維定式,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替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生本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課堂上,我們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敢于說出自己對知識的見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了課堂效率。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進入了倒計時狀態,所有學科都在積極復習,備戰學業考試。如何復習,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就成了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復習課上,必須要構建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誰來構建?怎樣構建?毋庸置疑,學生是主體,這就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可以運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手段,有的采用“知識樹”,有的采用“思維導圖”。因為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靈活地領悟教材,物理內容才具有更大的魅力。練習題怎么做?做哪些?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重點難點讓學生討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
“生本教學”在物理實驗或課堂教學中真正把握了新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向,能夠著眼于學生發展,能夠面向每個學生,并且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也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應當遵循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那就是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機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