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平
(吉林省長春市第六十中學)
均衡發展并非“錢到病除”
——有感于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探究
張東平
(吉林省長春市第六十中學)
1.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永春鎮2012年小學畢業生總數153人,選擇本鎮中學讀書82人,擇校流失71人,將近總數一半;2013年小學畢業生總數176人,選擇本鎮中學讀書58人,擇校流失三分之二;自2013年至現在,辦學條件、裝備情況省內一流,但流失依舊。
2.國培計劃在吉林省教育均衡發展中已經實施五年多,10年參與面對面培訓的老師達3560人,教育技能培訓2.2萬人,教學技能培訓2.8萬人,10年總計投入的培訓資金達1800.4萬。從10年至今國培活動一直沒有停止,教師教學技能水平迅猛提高。
3.而永春鎮所在地的長春市第60中學,電化教學設備、資源和三室建設省內一流;師資學歷80%為本科和研究生;2011年在區政府投資3800萬的情況下,又建成了省級教學環境達標校。到目前,農村學校空槽的現象始終不見回轉。
均衡發展;教育投入;師資培訓;惡性循環
2012年到2014年期間,曾經多次參與吉林省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探究,其中最讓我關注的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或者說是均衡發展的措施問題。直接原因有兩個:一是吉林省城鄉教育發展極不均衡;二是農村學生的擇?,F象非常嚴重,破壞了教育發展的正常秩序,同時給農民百姓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三是農村剩余學生群體的教育舉步維艱。
與此同時,吉林省這幾年在國家的政策扶植下,恰好發現問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力解決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比如:教師的國培,在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經費的投入,在努力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環境;學區的限制,新生入學的電腦派位和控制收費在努力限制擇校等。這些都在努力改變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特別要說的是,在我近五年的跟蹤調查中,一方面,農村教師的學歷越來越高,大學本科畢業生云集,研究生也已經走進農村課堂,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多媒體教學技能迅猛提高;近些年通過招聘,有相當一部分優秀的畢業生融入農村教師隊伍當中。另一方面,農村教育經費強勢增加,三室建設、校園校舍建設、校園環境建設不但已經達標,甚至超出城市化標準。特別是已經遍及全國的“教師國培”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學員們學習和培訓的成果也非??捎^,他們研究學科知識、學習計算機技術、不斷采納新的教學方法,實行小班授課,借鑒推行了生本教育模式……可是為什么就沒有獲取農村學生家長的信任,讓他們的孩子留下來,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還農村教育環境的一個“生態平衡”呢?
農村學生擇?,F象確實不可遏止,幾年來均衡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的結論:均衡發展并非“錢到病除”。
回顧農村教育的十年,擇校數量是一條上升的曲線。但是,置身農村教育25年,教育教學的時間和長度讓我的觀點和看法恰好與眾不同。
要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要找回教育公平,并不是“只要拿錢了,問題就解決了”這么簡單。我們應該意識到,教育過程中本身就有很多相互制約的因素,比如擇校后剩余學生數量對質量的影響;歷史問題對現今發展的影響;家長素質和觀念對學生的影響;學生素質對教學成果的影響;教學效果對學生擇校的影響……他們相互關聯,甚至會產生連鎖的負面效應,所以并沒有“錢到病除”那么簡單。
我們再看一下,每學期初,學校怎樣實行電腦分揀、隨機派送?學生入學之后,大量學區外的農村孩子是怎樣進城的?他們又怎樣獲得學籍的?學校又怎樣收取擇校費用的?這些特別值得深思……
促進均衡發展,維護教育公平,縮小城鄉教育條件的差距固然重要;縮小師資水平的差距固然重要;增加政府投入,均衡配置資源,建立名師的長期流動授課機制、補齊短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反思并從家長方面入手,拯救農村教育中出現的精神垮塌現象;要維護和保持農村教育環境的“生態平衡”,使優差生比例回歸正常,讓榜樣的力量散發出光芒;要使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的觀念不再對義務教育發展形成周而復始的負面影響;要讓家長與學校教師的合力教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
否則在全國范圍內,城鄉教育失衡發展的這場“地震”將不再是一些政府、領導和一些教師依靠金錢投入所能阻止的。
當然,資金投入、扎實培訓,體現了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重視和整改的決心,但任何時候教育的進步都不能低估和逃避受教育方家庭文化素質、教育觀念對教育規律的影響。政府、學校和家長是三個不能分割的整體,在真正落實遏制擇校政策的前提下,使教育環境的常態化、教育投資的長期化、教師水平的優質化同步運作起來,農村教育的現狀才會有非常大的改變。資金投入才不會浪費,才能錢到病除,才能逐步扭轉國民教育失衡的局面。
【延伸閱讀】
《應該為農村剩余受教育群體打造一份精神空間》,發表在2009年7月的《長春教育》朝陽???。
《反思農村教育中出現的精神垮塌現象》,發表在2011年1月的《現代教育科學》朝陽???。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