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男 魏 紅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
英國名人與其民族精神
馬超男 魏 紅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
在文明從未間斷的英國,歷史上名人濟濟,上至國王、首相,下至科學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個性綻放,詮釋了英國民族精神。如紳士風度、冒險精神、創新精神、理性主義、保守主義等等。這些獨樹一幟的民族精神伴隨英國直至今日,見證了這個國家的輝煌與平庸。
英國名人;創新精神;冒險精神;理性主義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英國歷史上名人濟濟,BBC廣播電視臺在2002年公布了由英國公眾投票推選的歷史上最偉大的10名英國人。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伊麗莎白一世、克倫威爾、丘吉爾,這些名人又能體現英國的哪些民族精神呢?
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年),被稱為兇狠的老母雞、童真女王。在她的帶領下,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海上霸權。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在北美洲建立了殖民地。伊麗莎白一世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
這個時期英國充滿了冒險和探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為島國走向世界帶來了無限的機會,激發了無數英國人的熱情,英國進入傳奇色彩的權力時代。
克倫威爾(1599年—165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袖。關于克倫威爾古今中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英國人為此爭論了300年。1969年克倫威爾逝世311周年時,《泰晤士報》人物專欄同時登載了兩篇評論克倫威爾的文章,一篇盛贊克氏的成就,特別是他為了提高英國的國力所作的軍事武功;而另一篇則大罵克氏是一個偽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型。人們對于克倫威爾的爭論無論是王者之雄還是獨夫民賊,都是從民主與獨裁的角度出發考慮。我們如何看待克倫威爾的獨裁與民主呢?
獨裁意為獨自裁斷,多指獨攬政權,實行專制統治。民主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列寧說:“無可爭辯的歷史經驗證明,在革命運動史上,個人獨裁成為革命階級專政的表現者、代表者和執行者,是屢見不鮮的事。個人獨裁與資產階級民主制,毫無疑義是彼此相容的。”
克倫威爾的民主和獨裁既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但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卻不得不攜手相伴,共渡難關。英國一直以民主標榜,但在歷史上也有獨裁的一面。可見,英國善于妥協,推崇實用主義。
丘吉爾(1874年—1965年),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出生于貴族家庭。丘吉爾歷經了一戰、二戰,見證了英國發展的艱難時刻。二戰不久,英國慘遭不列顛空襲,整個倫敦陷入一片火海,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演講“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丘吉爾不愧為演講家,他的激情演講感染了無數英國人,他們頑強奮戰,最終贏得二戰的勝利。
二戰結束后就在他滿懷信心迎接即將到來的大選時,意外突然而至。英國人在大選中拋棄了丘吉爾。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斯大林挖苦丘吉爾:你打贏了戰爭,人民卻把你給選下來,你看我,誰能選我下來?
為什么丘吉爾會落選呢?二戰后人們渴望和平,恢復經濟,而當時丘吉爾卻仇視共產主義,這與人民的期望相違背。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英國人理性至極,喜歡要有原則。同時,英國人也推崇經驗主義,正是因為有了克倫威爾的前車之鑒,英國人才保持警惕,害怕丘吉爾居功自傲,專斷獨裁。
總之,伴隨著獨樹一幟的民族精神,民主卻時而專制;感性但不失理智;既充滿冒險精神卻又推崇傳統,一路走來,由輝煌到平庸,這些民族精神起到了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但無論如何,英國在世界上并不是可有可無的。的確如此,當你漫步英國街頭,穿過泰晤士河、倫敦塔橋,在街角的回眸處,經常能看到穿著筆挺的西裝,拿著長傘,帶著禮貌的男子款款走來,他從容優雅、謙和穩重,就在那一瞬,英國的紳士風度依舊停留在時光的原處,從來不曾離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