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成
(寧夏銀川市寧夏育才中學孔德校區)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踐
張新成
(寧夏銀川市寧夏育才中學孔德校區)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很多學校都是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開設,因此在教學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和途徑,育才中學也具體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合理的選擇,具體做法按照幾個原則進行:合理選擇選修模塊、與必修適當并行、教師揚長教學個性,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高中語文選修課;合理選擇;集體備課;揚長避短
高中語文新課程安排了選修課,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人教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的特點,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檢測中,語文試卷也體現了對選修模塊內容的考查。現就我們在語文選修開設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與思索進行總結與回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選修的五個系列,推薦了一些模塊專題,人教版選修教材有十幾種之多,教學中如何確定選修模塊?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立足于與必修接軌,有利于傳承和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課程資源,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扎實進行;立足于體現選修課主要內容與目標特點,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的拓展與學習個性化選擇。由此,選修課的模塊選擇延續了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課程目標,在五個系列中分別選擇開設五個模塊課程:“中國古代詩歌詩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文章寫作與修改”“語言文字應用”。
關于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的開設順序如何安排,《意見》提供了兩種方案。我們在方案二的基礎上做了一點調整。我們認為:選修課開設的目的是滿足學生的需要,選修課開設的科目、時間順序必修適合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選修課開設的時間不宜過早,但新課程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把原先跨度為3學年的必修課壓縮為1.25學年,若先開完必修再開選修,也就意味著高中三年時間,六個學期,有三個半學期都在選修課里“泡”著。必修課課時少,容量小,時間集中,選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學時間的相對集中,再加上每學年春學期不能保證兩個必修模塊共72個學時的教學時間,使學生必須接受的“必修”受到影響,造成必修課的學習難以圓滿。
在進行了必修三個模塊的教學后,我們從高一下學期第二學段開始開設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與散文欣賞》(必修四在高二上學期第一學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學期第一學段),到了高二再開四個選修模塊,其余的選修模塊在高三上學期開設。
通過實踐,我們感到,這樣的編排更符合學校的教學實際,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對學生來說,選修課漸入佳境,必修課余音繞梁;對教師來說,提前摸索選修課教學方式方法,沉穩應對選修課所帶來的教學挑戰。
高中新教材的特點是容量大。選修模塊也是一樣,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6個單元,每單元賞析示例加上自主賞析以及推薦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就要從實際出發,增加自主性和創造性。教材僅是一個學習的平臺,師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內容的取舍權在師生。在教材處理上,要“學完”,未必是“教完”。這是在開設選修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其次,要認識到選修課應有別于必修課。既不要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又不能將選修課上成隨意的講座,這里需要研究的實際問題更多。對必修內容我們要求“精讀不嫌細”,而選修內容則“寬泛不怕粗”,“讀讀議議加背背,書面練習幾近無;重在多讀多感受,觸類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舉一”,到“選修”擴展之“反三”,翻出一個天寬地廣的新領域。
在開設課程之前,我們認真地研究了課程目標,做到目標落實,不隨意盲從,更不能想當然,漫無計劃。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每個單元包含“賞析事例”“推薦作品”和“自主賞析”三個板塊,我們根據教材特點進行大膽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時間認真研讀賞析,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的主要流派與風格,并精讀一些重要篇目使學生獲得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對那些不能在課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過作業、比較閱讀等方式讓學生自我完成。例如,對“散文之部”先進行一個總的梳理,讓學生自己選擇,問他們喜歡哪些散文,于是我們就重點欣賞這些作品,其他的就讓學生自己備課、討論,通過隨筆、作文和提問題的形式解決了。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導而不牽,注重學生鑒賞方法的掌握。抓課程目標,這是選修課的綱,綱舉才能目張。
經過一段時間的選修課教學,我們認為,上選修課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其次,要看學生有沒有興趣,學生沒有興趣,這樣的選修課無疑是失敗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選修課不是必修課的延長,不要把必修課的教法套用在選修課上,因為它們的側重點不同。
楊翠平.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