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城關中心學校)
教育創新在路上
艾薇
(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城關中心學校)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育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創新教育已經勢在必行。教育需要創新,教師要具備創新意識,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模式上要大膽突破,改變已有的教學思路,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初中課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行幾點闡述。
按照我國的教育模式很多孩子產生了厭學現象。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要通過創設不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求知欲,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課題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提升學習興趣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歷史課《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分成兩個小組,分別代表南方種植園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尤其是在分析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這一個環節上。兩種不同的觀點,兩個不同的派別,各抒己見,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個個都積極地研究教材,都想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到位。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在這一基礎上適當地進行引導并對學生的探究進行歸納。在這一前提下組織起來的教學應該有超乎想象的效果。學生不僅能夠重點識記本課中的重點知識,還會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必要環節,教師提問設置得精彩,能夠大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課堂的精彩程度。比如,歷史教學中對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是對于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內容的分析,就要通過精彩的提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開拓學生的思維,只要能提出自己對問題的見解,言之有理,有創新能自圓其說的,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這樣所產生的教學效果遠遠大于老師練答案、學生記答案的死板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美國南北戰爭》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你是如何評價林肯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美國所謂的人權的?又如,學習了《紅軍不怕遠征難》可讓學生思考紅軍的身上具有哪些值得后人學習的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通過提問可以讓學生想得“深”、想得“闊”,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比拿現成的真理要塞給學生效果強多了。
想象是一切事物的原動力,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初中階段學生的精力比較充沛,思想比較活躍,正處于知識積累和獨立思維形成的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期開發學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就課題下的詩句展開討論:寫的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感人的事跡?學生將會各執一詞,有的認為三軍會師最壯觀,有的則認為遵義會議最重要……這些爭議對詩句的理解似乎無本質影響,怎么想都無所謂,但它能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能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育是發展中的教育,教育也是與時俱進的教育。傳統的一問一答,每次上課老師都是一大黑板的知識點的時代已經不適合時代的需要了。新型的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受到各學校的青睞,多媒體教學能夠實現師生間的“零距離”互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課件的運用,能夠很直觀地把本課的重難點體現出來,讓學生見到很多以前沒見過的畫面,引起學生無盡的遐想,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例如,我在執教紅軍不怕遠征難一文中,當安排學生閱讀文中長征的詩句并思考:本詩所描述的具體內容時,白板所展示出來的那種雄偉壯觀的場景令學生心潮澎湃。這時再齊讀這一首詩將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法國教育家斯朗格也說過:“教育的最高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既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任務,又承載著創新教育的艱巨任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