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廉
(浙江省臺州初級中學)
淺談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李道廉
(浙江省臺州初級中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豐富,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也愈來愈高。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課本知識,還需要他們能夠拓展自己的課本知識,結合自身的實際對所獲得的知識去進行再創造。科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與語文、數學、英語等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科不同,它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開拓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就如何在科學這門學科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探析。
科學教學;現狀;策略
就目前來看,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之間的較量。可以說,一個國家的興衰關鍵就取決于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絕不是個人掌握知識和技術就能夠解決的,要使國家變得強盛就需要擁有大批技術素養高的人才,這些人才如何培養也成為當前科學教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新課改以來,科學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它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并逐漸與語文、數學等課程一樣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就學生而言,科學教學的開展能夠培養他們被其他各門學科所忽視的創新能力培養。科學作為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最大限度地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現新事物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盡管如此,我國當前的科學教育之現狀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斷阻礙著國家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說,就教師而言,教學方法的一致簡單使學生失去了對原本應該是生動有趣的一門學科的興趣;教材的枯燥;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學儀器的達標率不高等問題,都成為當前科學教學繼續發展的阻礙因素。除此之外,受教育的學生科學素養也并不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是圍繞著教材、教師,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沒有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這也成為當前科學教學的一個重大阻力。
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成為阻礙當前中學教育中科學這門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大阻力。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成為我國當前科學教學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朱熹曾提出:“教人不見意趣,心不樂學。”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往往與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所謂創設情境,激趣引思,就是要求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去創設良好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欲望,從而誘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愉快中主動、積極地去探求知識與應用所學知識。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多種途徑用科學的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并逐步使學生原有相對淺顯的、短暫的間接興趣發展為比較穩定的科學志趣。如,在教導學生什么是摩擦力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知道老師最關心你們什么嗎?學生會各持己見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時候再賣個關子告訴他們其實是玩,這就能夠很大程度地調動中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示范一下,拿一個氣球,在身上擦擦,再把氣球放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它就會像生了根似的待在那里不掉下來,這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再將摩擦力的作用告訴他們,必然會使他們對這個知識點印象深刻,也可鼓勵他們課后對這一行為進行模仿,玩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他們在想與做的過程中,不斷地觸發著學習創新的火花。
2.提倡質疑求異,鼓勵大膽創新
創新性思維是一項復雜而抽象的思維活動,它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必須借助某種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的提問,往往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另外,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啟發學生多方面思考來尋求正確結論,大膽質疑,多思善問,逐步培養他們靈活多變的思維能力。
教育學生要敢于質疑各種權威,提出自己對某些問題的不同看法,養成用疑問的眼光看待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如,對課本及省編作業本進行質疑,課本在編寫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規律并不嚴密,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高一級的學科用書的查閱,獲得準確的概念,如“電壓”“復分解反應條件”等概念;對各種媒體進行質疑,有些報紙雜志經常犯一些科學錯誤,有意識地讓學生糾正,如嗎丁啉廣告中,廣告人按摩著腹腔右上角,而“胃”在腹腔左上角;對權威進行質疑,如亞里士多德能撬動地球嗎?判斷王冠攙假是否屬實?在學習了杠桿和浮力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加以判斷。
3.滲透STS教學,激發創新思維
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學科特有的魅力,用與課堂相關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問題的實例導入新課,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知識進行一些實驗小制作,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習內容與年齡特征的情感和認知相適應。如,在教學小孔成像原理時,引導學生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紙等廢舊材料制作針孔照相機,既能直觀理解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光的反射知識時,可由自行車的尾部安裝的塑料反光鏡引入,引導制作潛望鏡和平行光源,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知識的理解。又如,利用杠桿平衡條件,制作小桿秤;利用電的知識,動手設計簡易電風扇;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制作水火箭……
總之,科學教學中應建立“自主學習,實踐探索,人人參與,體驗成功”的新型的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即教學的活動方式要注意講、示結合,盡可能通過講座、辯論、研討等方法,去擴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解、提示后,應留下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實踐鍛煉,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培養和提升。
[1]盧明森.創新思維學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3]田錦昉.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06.
[4]劉曉艷.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其對學生理科思維能力影響的調查研究:以長沙市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唐波.蘇北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現狀解析及其建議[J].科學大眾,2009(05).
[6]高寶玲,鄭飆.廈門市小學科學教學現狀解析及其建議[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