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欽博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論《外科風云》中的醫學敘事
楊欽博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4)
敘事醫學是一個后現代的醫學視角,它在肯定生物因素影響病情的同時,強調社會制度、文化、個人感受對于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以社會建構的視角來看淡人類的疾病歷程。它為緩解近年來越發緊張的醫患關系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野,其基本觀點為去專家化、社會建構、異質化和重新詮釋疾病故事。前段時間,各大衛視播出的關于醫療的電視劇《外科風云》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朱朱的同名小說,本書主要講述了美籍華裔外科專家莊恕為追查30年前母親張淑梅的事故真相和找尋走失的妹妹來到新城仁和醫院。當年死者的女兒陸晨曦,在院長傅博文的幫助下,年紀輕輕就成長為仁和的胸外科主治醫生,但她恃才傲物,因屢次得罪胸外科主任揚帆而被調至急診。懷著對當年事件的愧疚,莊恕屢次把技能過硬的陸晨曦重新帶回胸外手術臺。在兩人的朝夕相處中,讓陸晨曦驚嘆的,不僅是莊恕的高超醫術,還有他對患者的周到考慮。兩個人彼此吸引,漸生情愫。最終,莊恕找回了妹妹,也在陸晨曦的協助下還原了母親當年事故的真相。這本書和這部電視劇都深深吸引著我,在其中我也發現了作者關于醫學敘事的思考和感悟。
醫學敘事 外科風云 疾病治療 心理
以下,我結合上述敘事醫學的三個基本觀點,闡述這些觀點在《外科風云》這本書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這里所說的去專家化并不是指醫療人員的專業技術不重要,而是我們應該看到長久以來重技術、輕人文的醫學價值取向,這使很多醫學院校畢業生不知不覺地在心中樹立起醫學人員高度專家化的形象。[1]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看到,與近乎嚴格苛刻的專業技術訓練相比,很多醫護人員缺乏生活世界的訓練,難以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并往往低估了患者疾病故事對醫療過程的影響。在《外科風云》中,最開始的陸晨曦就是這么一個人,她醫術高超,年少有為,但是由于一直被院長傅博文寵溺,她變得高度自負,對上級盲目頂撞,對下級嚴格苛刻,對病人有時也忽略其內心訴求。跳過醫患詢問階段直接對年老的病人實行手工縫合、將一個脾氣暴躁的學生處主任直接定為患有精神病、在胸外科主任楊帆訓斥她的時候綽綽有詞……這一系列的行為舉止源自于她內心對患者疾病故事訴說的輕視,這不僅直接引發了醫患沖突,更損壞了醫生在病人及病人家屬中的崇高地位。因此,在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把自己專業領域先擱置一邊,抱著“不知”的態度與病人交談,尋找患者內心世界中對疾病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的經驗,這是醫學敘事所倡導和鼓勵的。醫學敘事特別強調聆聽的重要性,醫護人員要做到專注于患者敘說的疾病故事本身,避免先入為主和反客為主,主動拿下自己“專業”、“專家”、“權威”等標簽,一要對患者敘述的各個細節進行認真思考,不要被已有的書本專業知識束縛頭腦;二要對患者循循善誘,啟發他們開拓自己的醫學思維,促使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都能夠摒棄自己錯誤的觀點,達到共鳴。[2]
敘事醫學的哲學根源是后現代主義,特別是受到社會建構主義的影響。社會建構論是現代西方心理學中一種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對經驗實證主義在解釋心理現象時所持有的反映論觀點,認為心理活動現象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主張知識是建構的,是處于特定文化歷史中的人們互動和協商的結果。同時它也認為,疾病和健康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文化及環境建構的,比如狐臭在黃種人的意識里被當做一種疾病,因為它異味濃重,不能被我們接受;而在白種人和黑種人的意識里,狐臭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它很普遍,基本人人都有,反而沒有異味的個體讓人感到不正常。所以疾病與健康的界限,是由社會文化所建構的。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除了生理上具有苦楚以外,心理上的疾病觀念更使他們備受煎熬。許多患者被當前社會文化標記為“異常”、“失能者”,這導致了這些人由外部環境的歧視逐漸演化為自己內心的世界鄙夷,從而輕視自己,否定了自己生存的價值,精神疾病、艾滋病、身體殘疾的患者,很多都是有這種精神傾向的。[3]在《外科風云》中,也有一個這樣的事例:在泥石流災害搶救期間,醫院接收了一位傷者蔡偉,他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傷勢嚴重需要即刻進行手術。但是傳染病院已經滿員,無法再接收這個患者,而且蔡偉傷勢嚴重,傳染病院無法進行手術。莊恕正和楊帆一起商量對策。現在災后的傷員已經超負荷了,如果再把這種情況的患者收進來,和普通患者放在一塊,一旦引起騷動,甚至引發感染,這個責任和后果是承擔不起的。如果在平時也就罷了,現在患者的密度這么大,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如果患者和家屬一旦知道一個艾滋病人離他們那么近,他們一定是民意的對立面,現在大家已然是談艾色變。最后莊恕本著醫者仁心的信念,還是接收了蔡偉,并把他以保密隔離的方式與其他在泥石流遇難需要搶救的患者放在一起。紙里終究包不住火,最后事情敗露,讀者也應該能想到莊恕和整個醫院要去承擔什么后果。所以,對患者進行的人文關懷,首要的任務就是打破被建構起的不合理的醫學觀念。
醫學敘事的另一個目標就是讓醫療人員掌握一門重新詮釋他者故事的技術。《外科風云》故事的主線就是莊恕從美國加州醫科大學回到仁和醫院來追尋母親冤死的真想,他的母親是被誣陷的,而真相的揭開不是通過調查取證,而是當事人從拒不認罪到懺悔自責的這一過程。這種倒敘式的重新演繹,也是敘事醫學的敘事角度之一。重新詮釋的重點[4]:一是對事件展開正反兩方面的討論,改變患者心中不合理的想法;二是對事件細節進行重新編排;三是提出創新性的問題,啟發患者多方面思考疾病。
醫學敘事的發展,對于提高醫生的精神層面、拓展醫護人員的思維領域、解決醫患關系、改變患者對于自身狹隘的看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相比于西方國家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在最近幾年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小說和影視劇的創作發展都相當迅速,比如在《外科風云》中我看到的,不僅是小說敘事的主線,還有醫療敘事的穿插[5]:醫生應該具備怎樣的醫療觀、如何和患者相處、病人應具備什么樣的人生觀、社會應體現出一視同仁的架構等話題在書中都通過一件件醫療事例展現開來,供讀者思考和討論。醫學敘事的發展,需要的是我們所有個體的努力。
[1]陳冰.“敘事醫學與醫療專業改革”座談會紀實[J].現代醫院,2014,(06):1-4.
[2]晏英.敘事醫學視閾下的日本醫療糾紛調解制度及啟示[J].醫院院長論壇-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52-57+63.
[3]江隆福.醫學人文如何落地醫療實踐 也談敘事醫學[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09):804-805.
[4]邢雪.科教電視節目的敘事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9.
[5]常津津.戲劇影視系列研究—電視劇類型批評 國產醫療劇類型批評[D].山西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