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梅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2260)
淺析新世紀以來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基本類型
劉洪梅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重慶 402260)
在電視劇蓬勃發展的市場背景下,各類型電視劇層出不窮,其中抗戰劇是一個受到大眾喜愛的類型,特別是抗日題材電視劇。隨著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抗日題材電視劇在塑造女性角色上逐漸豐富,筆者將根據對抗日題材電視劇的觀看和統計,對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進行分類描述。
抗日題材 電視劇 女性形象 類型
塑造角色是電視劇產生作用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戰爭電視劇中,女性角色是被塑造得最具特色的一類角色,主要是在諜戰劇中作為女特務、千金小姐、女軍官這樣的類型出現,這些女性遠離硝煙戰場,而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的是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她們離真正的戰場更近。隨著電視劇市場的發展,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越來越豐滿和完整,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本文中,筆者經過統計和分析,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呈現以下幾種類型。[1]
女戰士是抗日戰爭劇最早塑造的女性角色,但是早期的影視劇中,他們雖然鏡頭很多,但是只是作為男性角色的烘托而出現的,在形象和性格表現上是不完整的,他們大多是女衛生員和英雄家屬。新世紀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抗日題材影視劇中的女性角色開始跟著軍隊一起奔赴戰場最前線,拿起武器射殺敵人毫不手軟,并在作戰中體現出戰爭指揮的作用,如作戰小隊的指揮員,游擊隊隊長或是政治委員這樣的角色越來越多。根據成為女戰士的原因和戰爭動機,可以將她們分為兩類。[2]
根據觀影記錄,《新四軍》(2003)、《歷史的天空》(2004)、《八路軍》(2005)、《雪豹》(2010)等電視劇塑造了這樣的女性角色,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心存祖國危亡,以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奮戰在前線,是戰場硝煙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用女性的智慧和善良做著黨的思想工作和宣傳工作,同時也以女性的聰慧美麗和大愛無私影響和牽引著男性英雄角色的成長,關鍵時刻,他們成為戰場英雄背后的那個女人,主導著男主人公的情感發展和性格的成熟。
這類女性角色自身或是其家人經歷了戰爭的殘酷,她們選擇加入戰爭是被動的,甚至可以說是被逼無奈的,悲慘遭遇是推動他們成長的主因,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因素,《八路軍》(2005)中的馮玉蘭算是比較早期的這種女性角色的塑造,她雖然遭遇悲慘,但是她屬于并沒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和愛國情懷,只是因為家園被毀、自己被欺負致使她選擇了反抗道路的女性角色,因此它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很明顯,也不是劇中的主要角色。而《抗日奇俠》(2010)和《箭在弦上》(2013)這兩部電視劇將這種復仇情節做了重要的描繪,甚至是故事的主線。女主角因為這種私仇而走上反抗的道路,并沒有上升到國恨這個層面,而是在隨著劇情的發展,在男主角的指引下和影響下,逐漸退去“俠女”的光環,放下家仇,成長為一名為國家存亡而戰的女戰士。
除了前面說到的女戰士,還有一類女性角色在抗日題材戰爭劇中大放異彩,他們多是以母親的形象出現的,她們以母親深沉的愛支持奮戰在戰場的英雄兒女們,這種支持分為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與之對應的女性形象有兩類。
1.給與精神支持的溫柔母親。他們是溫柔的母親,平時的生活重心是家庭,相夫教子,對于國家有深沉的、傳統的熱愛,認為國家興亡是熱血男兒應該為之堅守和奮戰的事情。她們甚至為了能夠支持兒女的抗戰,他們選擇犧牲自己,如《戰旗》(2012)中金母和《人間正道是滄桑》(2009)中的瞿恩母親,選擇犧牲自己,以溫柔的情懷和無懼的精神給予兒女精神支持,堅定兒女抗日的決心。
2.行動支持的背后女人。這類女性角色是一種鏡頭群像存在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特別是早期的影視劇中,她們沒有太多的鏡頭和臺詞,以戰爭的背后支持者出現,她們是女衛生員、女護士、鄉村農戶或是女教師這樣的角色定位,主要是看護傷病員,為戰爭籌集物資或是收留保護處于危險中的抗日戰士。他們的鏡頭語言是生活化和零散的,烘托戰爭的殘酷性和團結性,她們是站在戰場背后的女性形象。
抗日題材電視劇很少像諜戰劇那樣對地下女工作者進行完整的塑造,多是因為劇情發展讓劇中女主角在某個情節發展階段成為地下工作者,《歷史的天空》(2004)中的高秋江、《人間正道是滄桑》(2009)的林娥和《雪豹》(2010)中的陳怡最初是一名女性地下工作者,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成為女戰士的形象。抗日題材電視劇更多的表現的是抗日戰場和抗日英雄,本來對于女性角色的設置就不是很多,所以對地下工作者的描寫不多,但是仍然存在。
新世紀以來,愛情成為抗日題材電視劇進行重點渲染的劇情元素,即使是像《新四軍》(2004)、《八路軍》(2005)、《周恩來在重慶》(2008)這樣帶有濃厚宣傳和教育職能的電視劇,愛情也是濃墨重彩的一部分。既然愛情主題是必然的選擇,那么塑造為愛情而存在的女性形象也必定是抗日題材電視劇的選擇之一,如借著抗日外衣的《血色湘西》(2007)的主題表達就是愛情,戰爭是推動愛情發展的催化劑。而《雪豹》(2010)中蕭雅,為愛私奔、為愛堅守、為愛死亡,雖然最后死于日本侵略戰爭,但其實她與戰爭是剝離的,只是加速周衛國情感變化的道具。
根據統計和數據分析,以上幾類女形象是抗日題材電視劇重點塑造的類型,而2010年以前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是從宏觀的角度來塑造女性角色的,他們作為戰爭的背景和潛在推動因素而存在,其數量和分類比2010年以后的影視劇要多,但是她們是一群模糊的群像的存在,個性不鮮明。2010年以后的影視劇著重打造某一類女性角色,因此數量上減少了,但是個性特征非常明顯和飽滿,有血有肉,甚至有的影視劇有點過猶不及,使得抗日題材電視劇陷入神劇的尷尬地位。因此我認為,抗日題材電視劇的制作不僅僅是只考慮市場因素,還是要兼顧歷史因素,做優品影視,傳播正能量。
[1]范藻.抗戰電影:是敘述歷史,還是折射現實——有關抗日戰爭題材電影的美學反思[J].電影評介,2012,(10):25-26.
[2]呂益都.以來中國戰爭影片中的女性形象[J].中國藝術報,2011,08.
劉洪梅(1988-),重慶巫山人,碩士研究生,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研究方向:新聞宣傳,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