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平 翟建慧
?
鳳凰方言“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u35]”的源流及其相關問題探討
□龍仕平 翟建慧
摘 要:湖南鳳凰方言中最常用的口語詞有5個,即“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u35]”,老百姓俗稱“五字訣”。這5個方言口語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筆者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這5個常用詞存在的語言環境、音義來源及其語法特征和功能、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和描寫,旨在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鳳凰這一獨特的方言特征。
關鍵詞:鳳凰方言 渠 個 冇 喫 喬
鳳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湖南省西部邊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東與瀘溪縣交界,南與麻陽縣相連,西與貴州省銅仁及松桃縣接壤,北與吉首及花垣縣毗鄰。鳳凰方言屬于西南官話懷鳳片[1],處于西南官話和東部楚漢文化的交融區。鳳凰方言以沱江鎮方言為代表,其方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現為“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 □u35]”這5個最常用的詞上,老百姓俗稱“五字訣”,有“學會‘渠[ke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u35]’,走遍全鳳凰”之俗語。
鳳凰縣現有苗、漢、土、回、侗等幾個少數民族。古城內最早住著兩個古老的民族:一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秦滅巴、漢初劉邦定三秦,分兩批進入鳳凰①[2];二是苗族先民,東漢時向西進入鳳凰②[3]。大約從宋代開始③[4],大量移民(漢人)遷入鳳凰定居繁衍。改土歸流后,清政府解除了對苗疆的封鎖隔離政策,在苗疆與民村結合區設立集場,互通有無。特別是乾隆時期,日益發展起來的集市貿易吸引了省內外商人和手工業者進入鳳凰,其中江西人最多。諸如熊④[5]、裴、曾、劉、周、陳、王等幾大姓氏的人,其祖輩均來自江西豐城,其子孫們現在還一直住在古城的東正街、十字街里。可以說古城中的移民江西人占了一大半⑤。這樣,苗語、土家語、漢語和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如回語、侗語⑥)等由于經過長期接觸、融合,或產生同化,或產生變異,或產生消亡。因此,本地語言和這些移民語言通過同源異流或異源合流⑦,形成一種能相互交際的新語言。因此,鳳凰方言中這5個常用方言口語詞,就是在此混雜的語言區域和復雜的地理格局中形成的。
下面將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 ia55]、喬[??i□u35]這5個常用口語詞分成五部分,分別對其音義源流、語法特征及功能進行分析。
(一)渠[kei51]
“渠[kei51]”在鳳凰方言又讀[?i51],作第三人稱代詞,即“他、她、它”。它的音義是怎么來的呢?從現在江西南昌方言來看[6],“渠”讀[ka/55],有兩個義項:①這么一來、這一下(表示后一事由前一事引出來,前一事可以是暗含的)。如:賺了幾個錢,~就花天酒地。︳~郎辦[pan35],(這一下怎么辦)。②現在(含有與過去對比的意思)。~懂事多了。(過去不懂事,現在很懂了。)浙江溫州方言里把表示第三人稱的“他”字讀成[kei21][7],與鳳凰中的“他”字音義相同,只是聲調不同。因此,鳳凰城口語中“渠”的讀音可能源于早期浙、贛兩地移民方言。但由江西南昌音“渠[ka/55]”變成鳳凰城音“渠[kei51]”時,其過程比較復雜,韻母[a]變成[ei],塞音韻尾[/]消失了,聲調變成去聲。 渠[kei51]音后來隨著語音發展,[k]音又被[?]音代替,舌面前半高開元音[e],由于受前面[k]音影響產生語流音變,最終消失,只剩下舌面前高開元音[i],因此,又讀成“[?i51]”。這種讀音與現在南昌方言中表示第三人稱的“他[?iE213]”的音義十分貼近。我們發現:鳳凰城口語在借南昌口語時是只借音不借義,而借浙江溫州口語時是既借音又借義。由此,鳳凰方言用這個外來借詞來表示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
“渠[kei51]”的語法特征和功能尤為豐富,具體表現如下:
1.“渠[kei51]”沒有專門用來表示敬稱的,即沒有類似北京話的“怹”那樣的形式。需要表示敬稱時,可以使用名詞或同位短語。例如:
(1)爸爸渠生病了。(指生病的是爸爸)
*渠爸爸生病了。(指的是他的爸爸生病)(2)老人家渠在南華山練拳。(指的練拳的是老人家)
*渠老人家在南華山練拳。(指是他的老人家練拳)(3)老黃渠有什么本事?(指老黃沒有本事)
*渠老黃有什么本事?(指他她的老黃沒有本事)
可見,表示敬稱與否,不是由代詞本身或這種同位結構形式來決定,而是由詞義或句義來決定的。
2.“渠[kei51]”的復數形式有時可以表示單數,單數形式有時也可以表示復數。例如:
(1)小冬是個獨生崽,渠們媽媽很慣適(溺愛)他。(表示的是真單數,假復數)
(2)楊紅渠們大大(哥哥)是導游。(表示的是真復數,假單數)
這種用法中的代詞“~們”[m?n]常弱化為[m],甚至是[n]。
3.“渠[kei51]”在口語中沒有性的區別,處在主語位置上的“渠[kei51]”,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但“渠[kei51]”在動詞或介詞后作賓語的時候,一般指事物。例如:
(1)渠和我搞(即:作對),資格還嫩了點。(指人或他她均可)
(2)小家伙渠叫了一聲就冇氣(沒氣)了。(指人或指事物或他她它均可)
(3)歌如情絲牽渠頭,山花扯衣把渠留[8]。(指他她均可)
(4)把渠甩丟掉了吧!(指事物或它)
4.“渠[kei51]”在賓語位置上要讀重音。例如:
(1)我在南長城個囔(那里)認識渠的。(讀[kei51] [?i51]
(2)這件事就正而巴經(鄭重地)告訴渠。(讀[kei51][?i51])
5.在一定語言環境里,常用“呢嘎(指人家)”“瞥個(指別人)”代替“渠[kei51]”。但主語不能交換,否則所表達的意義就變了。例如:
(1)呢嘎(人家)港(講)不來,你又要呢嘎(人家)來。
*你港(講)不來,呢嘎(人家)又要來。(2)你嫌貴瞥個(別人)還嫌便宜呢!
*瞥個(別人)嫌貴你還嫌便宜呢!
(二)個[kuo51]
“個[kuo51]”在鳳凰方言口語詞里又讀[ko51],作遠指代詞,即“那(里)、那(樣)、那(些)”等。它的音義又是怎么來的呢?在廣州方言[8]里,用作指示代詞,即“那”義。例如:陣(那時候)位(那位)間房(那間房)時(那時候)。在長沙方言[9]里,用作指示代詞,有兩個義項:①這。~是么子?~幾本書。②這么。~好的杯子。~高啊!也常讀[k□i35][kei35] [k?35],讀[k?35]時,是“渠樣”的合音。因此,鳳凰方言“個”的音義是源于廣州方言和長沙方言,讀[ko51];但與長沙方言不同的是,長沙方言是作近指代詞,而鳳凰方言則是作遠指代詞。
“個[kuo51]”一般不單用,通常與其他詞結合使用。其主要語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個[kuo51]”+“囔”組成“個囔”,可表示人物、事物、地點等,作指示代詞用。有時與“哎囔”即“這里”連用。例如:
(1)是個囔(那個人)說你壞話。
*你說個囔(那個人)壞話。(2)你都冇曉得(不知道)呀?是個囔(那種)花!*你都冇曉得(不知道)呀?花是個囔(那種)!
(3)這個囔(那里)演電影。或演電影在個囔(那里)。
(4)哎囔(這里)是鳳凰三王廟,個囔(那里)是鳳凰準堤庵。或個囔(那里)是鳳凰三王廟,哎囔(這里)是鳳凰準堤庵。
2.“個[kuo51]”+“子”組成“個[kuo51]子”,可表示方式、程度、狀態、數量等,作代詞用,可作狀語。“個[kuo51]子”有的能放在句首,有的不能,應根據句子和句義去考慮。例如:
(1)你個子(那樣)去考慮一定會成功的。
*個子(那樣)你去考慮一定會成功的。(2)你就考得個子(那么)差啊!
*個子(那么)你就考得差啊!(3)我感到個子(那樣子)不舒服。
*個子(那樣子)我感到不舒服。(4)還個子(那個)樣子就驕傲了。
*個子(那個)還樣子就驕傲了。(5)嫂呀,我的嫂,平時你待妹個子(那樣)好[10]。
3.“個[kuo51]”+“些”組成“個[kuo51]些”表示類別,位置在列舉的幾個“NP”或“VP”前后均可。例如:
(1)洋辣子(西紅柿)、白菜、蘿卜個些(那些)都很有營養。或個些(那些)洋辣子(西紅柿)、白菜、蘿卜都很有營養。
(2)他不去還說個些(那些)。
*個些(那些)他不去還說。
(3)她只知道要個些(那些)。
*個些(那些)她只知道要。
4.“個[kuo51]”+“陣(子)”或“個[kuo51]”+“子(兒)”表示時間指代詞。例如:
(1)個陣子(那時候)心里一直想到她。或心里個陣子(那時候)一直想到她。
(2)孬(看)個子(那么)哈兒(一會兒)牛就牽轉來(回來)啦!或牛就牽轉來(回來)啦孬(看)個子(那么)哈兒(一會兒)!
5.“個[kuo51]”+“兒”組成“個[kuo51]兒”,表示動作或行為的持續,不實指處所。有時也可用“個[kuo51]囔”代替。例如:
(1)他在個兒個囔(那兒)躲到起。
*個兒個囔(那兒)他在躲到起。
(2)雀兒在個兒個囔(那兒)唱歌。
*個兒個囔(那兒)雀兒在唱歌。
6.“個[kuo51]”一般不單用,單用時常和量詞、數量詞或加“邊”結合使用,表示遠指。例如:
(1)哎邊(這邊)人多,個邊(那邊)人少。或個邊(那邊)人少,哎邊(這邊)人多。或個邊(那邊)人多,艾邊(這邊)人少。
(2)個(那)三個題我完全做錯了。或我完全做錯個(那)三個題了。
*題我完全作錯個(那)三個了。
(三)冇[ma?51]
“冇[ma?51]”在鳳凰方言口語詞里讀[ma?51],作否定副詞用,即“不”義。《中國民間方言詞典》[11]將“冇[ma?51]”歸納為三個方言來源,即:冇1讀[m□u214](粵語),是粵語里特有的方言字,古作“毛”。人們根據“毛”字的讀音和“有”字的形體而創,是“沒有”義。同義詞:冇(廣州);莫得(成都);沒得(揚州);冒得(長沙);冒有(南昌);無(梅縣、廈門、潮州);毛(福州)。冇2[m□u214]讀[p?N51](客話),是“沒有”義。冇3[m□u214](湘語),是粵語借詞。本作“冒”,仍讀[m□u214],是“沒有”義。另見南昌方言中:冒2[m□u51]讀[m□u214]。古作“毛”,今多寫作“冒”,或借用粵語“冇”,是“沒、沒有”義。因此,鳳凰方言口語詞“冇”是湘語演變而來,因此也是粵語借詞,但由于鳳凰方言口語詞中沒有上聲,故將[m□u214]改讀[ma?51]。
“冇[ma?51]”的主要語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冇[ma?51]”單用時,表示對某種意愿的否定,或表示沒有某種習慣或癖好。例如:
(1)他冇(不)想去看電影。
*冇不想他去看電影。*冇不想看電影他去。
(2)我老爸從來冇(不)喫(抽)煙。
*我老爸喫(抽)煙從來冇(不)。*喫(抽)煙我老爸從來冇(不)。
(3)你同意啦?——冇(不),我冇(不)同意。或你同意啦?——我冇(不)同意,冇(不)。
(4)你歌冇(不)有我歌多,我歌要比一身牛毛多。唱了三年六個月,只唱完一只牛耳朵[12]。
*冇(不)有你歌我歌多,我歌要比一身牛毛多。唱了三年六個月,只唱完一只牛耳朵。
(5)只要一時冇(不)唱歌,喉嚨干得冒煙火。走起路來身無力,罡(講)起話來打哆嗦[13]。
*冇(不)只要一時唱歌,喉嚨干得冒煙火。走起路來身無力,港(講)起話來打哆嗦。
(6)我勸阿哥細端詳:紅銅難比黃金亮,冇(不)把燕雀當鳳凰[14]。
*我勸阿哥細端詳:紅銅難比黃金亮,把冇(不)燕雀當鳳凰。
2.“冇[ma?51]”單用時,在一定語言環境里,可以表示假設。例如:
(1)警察叔叔冇(不)打人,冇(不)罵人。
*冇(不)打人警察叔叔,冇(不)罵人。
(2)冇(不)把路線港(講)清楚,取東西的人就取冇(不)到。
*取東西的人就取冇(不)到,冇(不)把路線港(講)清楚。
3.“冇[ma?51]”+“有”組成“冇[ma?51]有”,用作動詞,但必須放在名詞前面,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對事物的領有。
(1)你冇有(沒有)錢嗎?(作動詞,否定領有事物)
(2)冇有(沒有)冬天的寒冷,就冇有(沒有)春天的花開。(作動詞,否定事物存在)
4.“冇[ma?51]興”跟“冇[ma?51]”都表示否定,但有不同。“冇興”用于責難、提醒、警告等。“冇[ma?51]”沒有這種限制。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用在助動詞前面。另外,“冇[ma?51]興”“冇[ma?51]”都能用于形容詞性詞語前面。例如:
(1)妹崽(女兒)冇興(不先)拿雨傘,等下下雨怎么辦?(表責難,用于動詞性詞語之前)
(2)你冇(不)應該罵人。*你冇(不)敢罵人。
*你冇(不)肯罵人。(冇可用于助動詞前)
(3)你走路冇興(不)快點。
*你走路快點冇興(不)。(“冇興”“冇”均可用在形容詞性詞語前面)
5.副詞“冇[ma?51]興”與“冇[ma?51]”加動詞“興”構成的短語“冇[ma?51]興”不同。例如:
(1)鳳凰冇興(不流行)喫(吃)檳榔。
(2)有事情倆夫妻好生(仔細)商量,冇興(不應該)吵架。
(3)鳳凰興(愛吃)喫(吃)辣味,冇興(不愛吃)喫(吃)麻辣味。
(4)有屁好好放,冇興(不要)生悶氣!
例(1)中的“興”是“時興、流行”的意思,例(2)中的“興”是勸告、準許的意思,它們都可單用,是動詞。例(3)、例(4)中的“冇[ma?51]興”是否定副詞“不”加動詞“興”構成的動詞性偏正短語,而不是副詞。
(四)喫[??ia55]
“喫[??ia55]”在鳳凰方言口語詞里讀[??ia55],作動詞用,即“吃、喝、吸”等義。《說文新附》:“喫,食也。從口,契聲。”鄭珍新附考:“《說文》:‘齧,噬也’即喫本字,從口猶從齒,契聲與聲一也。唐人詩始見此字,蓋六朝以降俗體。”《廣韻·錫部》:“喫,喫食。苦擊切。”《古今字音對照手冊》第42頁標為:“chī喫(吃)—苦擊切”《廣韻反切今讀手冊》第96頁標為:“qì喫”。因此,鳳凰方言口語詞“喫”在這古代可能是通語詞,并不是源于某方言詞。故今讀[??ia55]。
“喫[??ia55]”通常為單用,呈現用嘴的具體動作,其主要語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喫[??ia55]”通常是單用,后面賓語不能提到“喫”之前。例如:
(1)我勸阿哥細思量:青藤纏樹同生長,同喫(吃)同游是鴛鴦[15]。
*我勸阿哥細思量:青藤纏樹同生長,鴛鴦是同喫(吃)同游。
(2)喫(吃)百家飯,走萬里路。
*百家飯喫(吃),萬里路走。
2.“喫[??ia55]”加后綴“著”“了”“過(了)”,分別表示動作行為的進行時、過去時態。例如:
(1)喫(吃)著飯看書。或看書喫(吃)著飯。*飯看書喫(吃)著。
(2)你喫(吃)飯了嗎?——喫(吃)了。*喫(吃)飯了嗎?——你喫(吃)了。
(3)你們喫(吃)了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腸將女兒趕出門[16]。
*喫(吃)了你們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腸將女兒趕出門。
例(2)的前后兩個句子,問者、答者發生變化,雖然句子都講得通,但意義上是屬于不同意義的兩個句子。
3.“喫[??ia55]”不能重疊使用,但能用“~了~”“~不~”這種格式。例如:
(1)小王喫了喫(嘗一下)菜就放下筷子走了。或喫了喫(嘗一下)菜小王就放下筷子走了。
*喫了喫(嘗一下)菜就放下筷子小王走了。
(2)既然來了喫不喫(吃不吃)由你罡(講)。或喫不喫(吃不吃)既然來了由你罡(講)。
*喫不喫(吃不吃)由你罡(講)既然來了。
4.“喫[??ia55]”能說“給你~”,但不能說“~給你”。例如:
(1)這快肉給你喫(吃)。
*這快肉喫(吃)給你。*喫(吃)給你這快肉。
(2)給你喫(吃)感冒藥。或感冒藥給你喫(吃)。
*喫(吃)給你感冒藥。
(五)喬[??i□u35]
“喬[??i□u35]”在鳳凰方言口語詞里也讀[??ia?35],作疑問代詞,即“怎么、怎樣”等義。它的音義又是怎么來的呢?一方面,在現在鳳凰古城本地苗語中,把“怎么、怎樣”讀成“喬郎”即[?i35la?55],前面一個音節“喬”的讀音聲母被當地苗人保留下來,最后有可能融入到了鳳凰古城苗漢通行的口語“喬子”里即讀[??i□u35ts?]。另一方面,西南方言對鳳凰方言影響很大。例如,在成都方言[17]里,把“怎樣”讀成“咋(個)樣(子)”即[tsa35ko51ia?51ts?213]或“囔個樣(子)”即[na?213ko51ia?51ts?213]。其中“咋(個)樣(子)”可省讀成“咋樣”即[tsa35ia?51],合音后讀成[ts ia?51]。又由于同化作用,[ts]在[i]之前應改為[ts]⑧,即讀[ts ia?51],由于[ts ia?51]是個古入聲字,應改為陽平字⑨,故把[ts ia?51]的古入聲讀音改讀成陽平聲字即[ts ia?35]。口語中最后由于送氣的原因把[ts ia?35]常讀成“喬”[??iau35]。后來又由于讀音的習慣鼻音[?]消失,最終被[u]音所代替,因此多讀[??iau35]。同義詞[18]:咋[咋子](官話:北方)、咋個(官話:西南四川、昆明)、囔[囔樣](南昌)、捺亨(蘇州)、茲難[咋哪](溫州)、何是(長沙)、釀般(梅縣)、點(廣州)、怎么[乜生](潮州)、將其[將樣](福州)。因此,鳳凰方言口語詞“強(喬)”的讀音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受本地苗語影響外,主要還是受西南方言的影響。但此字不能獨用,常帶后綴“子”組成“喬子”,讀成[??i□u35ts?],作疑問代詞用,即“怎么、怎樣”等義。
“喬[??i□u35]”其表現的語法特征和功能很特別,具體如下:
1.“喬[??i□u35]子”屬于謂詞性代詞,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等,一般是詢問情況和行動的。例如:
(1)喬子(怎么)搞?(意即是這樣做還是那樣去做?)(作主語)
(2)沱江河的水喬子(怎么)了?(意即沱江河的水怎么(不干凈了)了或被污染了?)(作謂語)
(3)你個邊(那邊)是喬子(怎樣)?(意即你那邊是好還是壞?)(作賓語)
(4)廣場修得喬子(怎么樣)啦?(意即廣場是修好了還是沒修好?)(作補語)
2.“喬[??i□u35]子”作狀語時,有時問方式,有時問原因。例如:
(1)我冇曉得(不知道)去沈從文的墓地喬子(怎樣)走。或去沈從文的墓我冇曉得(不知道)喬子(怎樣)走。
*強子(怎樣)我冇曉得(不知道)去沈從文的墓走。(問方式,重音落在“喬子”上)
(2)田家祠堂喬子(怎么)不開放呢?或喬子(怎么)田家祠堂不開放呢?或喬子(怎么)不開放田家祠堂呢?(問原因,重音落在“喬子”后頭的實詞即“開放”上)
從以上可以發現:問方式的句子里,“喬[??i□u35]子”不能放在主語前邊;在問原因的句子里“喬[??i□u35]子”可以放在主語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語之后。
3.“喬[??i□u35]”單獨放在句首,表示驚訝;后頭有“個子(那樣)、個囔(那里)”,驚訝的語氣重,詢問的原因少;后頭有否定詞總是問原因,不問方式。例如:
(1)喬子(怎么),虹橋堵車啦?(表示驚訝)
(2)這南長城喬子(怎么)個子(那樣)高?(驚訝的語氣重,詢問的原因少)
(3)大雪融化了啊!建設路喬子(怎么)還不通車?(問原因)
如果忽略了語言使用的現實環境,將無法準確分析其語言現象,也無法弄懂其話語意義[19]。鳳凰方言的語境復雜,雖然屬于西南官話,但口音雜沓,相同的詞常常表達出不同的意思,而且很難找到恰當的漢字來準確地表達其意思。因此,在鳳凰方言中“渠[kei51]、個[kuo51]、冇[ma?51]、喫[??ia55]、喬[??i□u35]”這5個常用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呈現出四個方面的語用表達效果:
(一)其語用義常常依賴于一定的具體語言環境來表達。當語言片段進入交際領域后,語用就和具體的語境結合到一起,這時所表達的意義變得更為簡潔和清晰。例如:
(1)你不要問個[kuo51]囔(那里),他曉得個[kuo51]囔(那里)就行了。(你不要問那里,他知道那里就行了。)
(2)穿皮鞋的人喫[??ia55]飄(欺侮)穿草鞋(老百姓)的人。(當官的欺侮老百姓。)
(3)究竟喬子(怎么)了,你不說話。(我沒有對不起你,你怎么不說話。)
(4)渠[kei51](他)嘴上冇[ma?51](沒有)毛,辦事不牢。(他還年輕,做不好事情的。)
(二)其語用表達具有非規約性。這種非規約性是通過語境臨時獲得的,可以使會話變得非常地幽默和風趣。例如:
(1)小紅病了,原來是個[ko51]囔(那樣)病。(小紅病了,原來是相思病。)
(2)有個[kuo51]些(那些)東西,你還怕哪樣!(有個硬地東西存在,你還怕哪樣!)
(3)渠[kei51](他她)冇[ma?51]穿(不穿)開襠褲了。(他不小了,長大了。)
(4)喬[??i□u35]子(怎么)啦?怎么打瞥腳(做錯事情)了。(不小心,做錯事了。)
(5)你個[kuo51]子(那樣)冇[ma?51]乖,喬[??i□u35]子(怎么)開高喲!(意即:你這樣不學好,今后的生活道路怎么走下去喲!)
(6)你天天跟個[kuo51]囔(他她)在一起,一點感覺都冇[ma?51](沒)有嗎?(你天天跟她在一起,你對她一點感情都沒有嗎?或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彼此之間都不了解嗎?)
(7)喫[??ia55](吃)點虧冇[ma?51]要(不要)緊,渠[kei51](他她)啞巴喫[??ia55](吃)黃連心里有數。(你吃了點虧,他她會知道的。或你做的事情,他她會報答你的。)
(三)其語用具有可推導性。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往往假定說話人是遵守語用原則的,并結合語言環境,使語言變得通俗和流暢。例如:
(1)喫[??ia55](吃)了中餐得半天,過了六月得半年。(《苗俗歌詞·無名氏》(漢譯))
(2)公婆冇[ma?51]喫[??ia55](沒吃)油鹽飯,清早買肉和雞蛋。(《婦孺童謠·大姐謠》)
(3)貴女送人成賤女,爹娘冇[ma?51]想(不想)女兒福。(土家族哭嫁歌《過禮歌》)
(4)個[kuo51]邊(那邊)尼頭(太陽)龍條起(升條起)個[kuo51]子(那么)高了蘭(語氣詞),尼們(你們)還起困眼閉(睡覺)。(你看,那邊太陽都升起那么高了,你們還在那里睡覺。)
(5)亞冒山嘎(晚上),你們胎是(大家)尅(去)崗喇(河里)漏(撈)魚,朝呼冇[ma?51]要讓毒蛇咬到。(你們晚上大家去河里撈魚,注意蛇不要咬著人。)
鳳凰方言這5個常用方言詞,在日常口語中最具有代表性,使用頻率極高。從八九十歲的祖輩到五六歲的兒童都沿用這5個詞,且讀音、意義基本一致。說明這5個常用口語詞有相對的穩定性。盡管如此,鳳凰古城有苗、漢、土、瑤等多種民族語言混存;由于普通話的趨同現象,使之復雜的多種民族方言結構內部元素里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現在,鳳凰方言這5個常用方言詞究竟對鳳凰多種民族語言混存影響有多大以及音義結構穩定性到底如何?社會發展和發音習慣到底是否會促使其音義結構的最終改變?何時改變?怎樣改變?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待于我們拓寬視野,對整個鳳凰方言體系做進一步的全面調查研究,才能把問題探索得更清楚、更明白。
(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湘西方言的接觸與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1XYY022]、湖南省語委課題“區域語言文字工作規范化實驗研究——以湘西州苗族、土家族語言運用民族性、規范性研究為例”[項目編號:2014YB-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向寬良《邊城鳳凰》,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二頁指出:“土家族先民巴人,分兩批進入此地。第一批是秦滅巴時,在湘黔川邊界的巴人進入五溪。第二批是漢初劉邦定三秦,將留居巴地的巴人,遷往陜西商洛之地,后又從巴地遷往漢中,有一支巴人流落在外,曾輾轉江南各地,后從江西流入五溪與第一批巴人會合。”
②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40頁指出:“以“五溪蠻”的體的苗族先民,是洞庭彭蠡之間“三苗國”的一個民族集團。戰國時期,他們已經移居沅陵、辰溪至溆浦一帶的沅水流域。東漢由于封建王朝不斷遣兵征討,其中一部分人受招撫歸順朝廷,在酉、武、辰、溆窮鄉僻嶺中定居下來。還有大部分人背井離鄉,向西遷徙進入五溪。”
③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63至164頁指出:“北宋宣和七年起至南宋紹定元年(1125~1288),一百多年中,由于金兵大舉南侵和蒙古族南下,華北、中原一帶的漢族,先后有過三次大的移民,向巴蜀、江南、華南、東南及黔滇桂等地流移(參見《續通鑒》《中國古代史》)。……湖南大亂,遭受金軍屠戳和官軍鎮壓的潭、岳、荊、鼎、辰等地人民及外地難民,顛沛流離地逃往湘西、湘西南,甚至更遠的黔、滇粵等地(見《續通鑒》)。”
④周秋光《熊希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指出:“熊氏先人原籍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人。大約宋代移民時遷入湘西苗疆,在鳳凰廳南面約三十華里的一個名叫水打田燕子巖的地方聚族而居。”
⑤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64頁指出:“自宋代中原、江淮等地漢民大量進入鳳凰之后,元明兩朝也陸續徙入不少漢族。尤其是明朝,大量移民,當地俗稱‘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所以鳳凰縣的漢族,江西人不少。”
⑥現代壯侗語族為古代百越族的后裔。《漢書·地理志》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里,百粵雜處,各有種姓。”這是指自浙江溫州至越南北部,整個東南沿海為百越所居之地。其實還包括今山東南部、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及臺灣省。
⑦一些民族群體在遷徙流動過程中,可能從中分化,慢慢形成具有不同語言、文化、和風俗的新民族,這叫同源異流。一些則可能和其他民族同化,變成另一個民族群體的一部分,這叫異源合流。
⑧[k]、[kh]、[x]和[ts]、[tsh]、[s]在i、y韻母之前可以演變為[?]、[??]、[?],在語音學上叫同化作用。
⑨在聲調上,鳳凰語把古入聲字一律收入陽平聲內,如八[ba55]讀成[ba35]、法[fa213]讀成[fa35]、力[li213]讀成[li35]。
參考文獻:
[1]陳暉,鮑厚星.湖南省的漢語方言(稿)[J].方言,2007,(3).
[2]向寬良.邊城鳳凰[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
[3][4]鳳凰縣民族志編寫組.鳳凰縣民族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5]周秋光.熊希齡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6]熊正輝.南昌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7][17]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字學語言學教研室主編.漢語方言詞匯[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8]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9]李榮.長沙方言詞典[A].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0][16]陳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哭嫁歌·上頭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段開璉.中國民間方言詞典[Z].佛山:南海出版公司,1994.
[12][13]田廣.鳳凰土家族史話·土家族山歌[M].政協鳳凰縣委員會,1999.
[14][15]鳳凰縣志編輯委員會編.鳳凰縣志·苗族情歌[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李榮.現代漢語方言詞典(分卷)[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9]申小龍.現代漢語[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13.
(龍仕平 翟建慧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