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丹
?
□鐘紅丹
摘 要:甲骨文有字作“?”,其意義歷來眾說紛紜,訖無定論。通過對字形和辭例的考察,對“?”和“?”進行辯證。甲骨文“?”多為動詞,可作“祭祀動詞”或“有災禍”之義,也有少部分可作名詞,表示“災禍、災咎”,但與“?”在用法上有所區別;“?”和“?”分釋為兩字可能更為妥當。
關鍵詞:甲骨文?動詞 名詞
除將兩字混同外,也有另作解釋的。郭沫若釋“黑”,認為“當是黑之初文,象卜骨以火灼處呈黑也”[4];陳夢家釋為“點”或“墨”[5];唐蘭釋為“卣”[6];楊樹達另提新說,將“”釋為“齒”[7];陳德鉅、金祖同釋為“曾”,通“增”[8];饒宗頤認為“從米在口中,乃《玉篇·口部》之‘’字”[9];鐘柏生認為表示一種與骨有關的疾?。?0];周國正認為表示“不詳之義”,而兩字的差異和關系待考[11];島邦男[12]、姚孝遂[4]則提出表示“禍咎義”和“用牲之法”;李立新認為“可隸定作,在卜辭中多用為禍咎之義,也用作用牲之法或祭名”[13]。以上諸家說解中,李宗琨將“”與“”看作不同的詞是有道理的,而島邦男、姚孝遂、李立新等先生的釋義也有一定根據,但他們都沒有對該字詞性、用法作進一步說解,其觀點也未得到重視,因此,我們力圖從辭例入手,對“”字進行梳理。
一、動詞
1.祭祀動詞
此種用法多用于犬,用于豕的僅見以下幾例。如:
2.動詞,表示“有災禍、降災禍”
關于例(17),周國正[22]、李曦[23]、張玉金[24]等先生均做過解釋,他們在語義理解上差異不大,但在語法上稍有出入。張玉金將“”看作名詞,“王”為名詞性短語,又把“之”當謂語中心詞,似乎欠妥,而周國正和李曦則都將“之”當作代詞,沒有異議,但周國正和張玉金一樣,將“”看作名詞,于語義可通,但在語法上“王唯之”就變成了“名詞性短語+唯+代詞”,缺少謂語,與語法不合。我們同意李曦的意見,將“”看作動詞,“王”意為“王有災禍”,該句意為“王會不會因為‘令三百射弗告十示’這件事而有災禍”。
二、名詞
注釋:
①《甲骨文合集》201片正,以下《甲骨文合集》皆簡稱為“H”。
②《英國所藏甲骨集》1250片正,以下《英國所藏甲骨集》皆簡稱為“Y”。
參考文獻:
[1]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存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3]李宗焜.甲骨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18][22]于省吾,姚孝遂.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陳夢家.釋冎[J].考古學社社刊,1936,(5).
[6]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M].北京:北平輔仁大學線裝本,1939.
[7]楊樹達.讀胡厚宣君殷人疾病考[J].積微居甲文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金祖同.殷契遺珠釋文[A].甲骨文獻集成(第3冊)[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9]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M].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
[10]鐘柏生.說“異”兼釋與“異”并見諸詞[A].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C].第56本,1985.
[11]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征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A].古文字學論集[C].1983.
[12]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M].臺北:臺灣鼎文書局,1975.
[13]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
[15]嚴一萍.殷契徵毉[A].甲骨文獻集成(第29冊)[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16]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A].甲骨文獻集成(第4冊)[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17]夏淥.學習古文字散記[J].古文字研究(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王蘊智.出土資料中所見的“”和“龍”[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20]裘錫圭.釋“虐”[A].裘錫圭學術文集[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1]裘錫圭.卜辭“異”字和詩、書里的“式”字[A].裘錫圭學術文集[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3]李曦.殷墟卜辭語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4]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4.
(鐘紅丹 重慶北碚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