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羽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呂小羽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新城初級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中,人們談論最多的是學生的主體性。談了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中學;歷史教學;主體性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教師應注意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有效開展歷史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富有啟發性、趣味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歷史課堂教學,能把握住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感脈搏,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下積極思維,努力創新,發展智力,使歷史學習成為有趣的、有意義的、有吸引力、有高效收獲的活動。如,在教學《戊戌變法》時,我組織學生編演歷史劇,讓學生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通過“歷史場景”,使他們對中國歷史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方式千變萬化,教無定法,關鍵是如何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學生被認為是知識的容器,形成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的專制型的教學關系,這樣,教代替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愛學。因此必須走下“專制”的神壇,真正平等地善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寬松、民主的學習的環境,使師生形成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在課堂內創造一種平等的民主氛圍,這樣的氛圍,對身處其中的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學《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么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么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后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甕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么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么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必須做到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新穎性,進而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主體性。如,在教學《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教學《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晉文公和楚莊公為什么會先后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于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集中精力學習,學生的情感培養也在課堂中完成了,突出了歷史教學的主體性。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橋梁。為了實現學生的有效參與,教師需要適時點撥誘導,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實現由“扶”到“放”的飛躍。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精講精練,講歷史教材的規律性、實質性、關鍵性的問題,講歷史教材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創造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思維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與學的各個環節中來,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規律、發現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展開,中學歷史教學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打破舊的教學機制,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主人,才能培養出具備獨立完善人格的高素質人才。
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