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艷,蔡婷婷
(1.山東省萊州市雙語學校;2.山東省萊州市郭家店中學)
關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質量
張美艷1,蔡婷婷2
(1.山東省萊州市雙語學校;2.山東省萊州市郭家店中學)
生命是世間最美的花朵。有人說,教師就是一輪太陽,在哺育生命的同時,也輝煌了自己。身為人師,我們要時刻關注孩子的生命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讓每朵花都享受陽光的溫暖,都享有美好的未來。
關注生命是教育的必然選擇。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教育應該是溫馨的,是沁人心脾、潤物無聲的。只有真正關注生命,教育才能撥響生命的琴弦。
教師節那天,我收到了很多孩子的禮物,無比愜意的打開一張賀卡,清秀的字跡頓時進入我的視線:尊敬的老班,您是不是認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教導下,課間我們靜靜讀書,輕輕說話,悄悄做事。可是您知道嗎?我并不喜歡在課間還去讀書,因為我天生愛唱歌跳舞。我需要的是自由宣泄,大聲說笑。我冒昧問一句:“您知道我的需要嗎?我真的感到青春無聊,生活枯燥。老班,您的學生時代也是這樣的感受嗎?”
天哪,我的教育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么?是無聊、苦悶、煩瑣、疲勞……而我,卻還在為自己的教育“創新”而沾沾自喜:班級紀律“好”了,對話交流“多”了,學生的成績也“高”了。然而,面對學生的質問,此時此刻的我不禁一怔。是的,我真的關注學生的需要了嗎?
每個人都有這樣與生俱來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承擔責任的需要。我們的教育,一旦觸及學生的生命需要,必將創造出令人矚目的奇跡;離開了需要談教育,無異于舍本逐末、紙上談兵,又如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呢?是的,我的善意教育并沒有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關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關注生命的需要,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生命的需要,我們的教育方可綠意盎然。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發現孩子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個性由依附走向獨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內斂走向凸現。關注生命的個性,還要促進多元溝通,學生的個性必須在溝通中才能得以協調。
每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都出自良好的愿望,但并不是每個老師的好意都能被學生愉悅接受。所以,經常有老師抱怨說“好心沒好報”,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學生對老師的真誠有所懷疑,無法信任老師,老師的教育行為自然也得不到積極回應。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必須是真誠的,只有讓學生感受到絕對的真誠,才能喚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對待班中一個慣說謊話的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做,悄悄把他拉到一個僻靜的角落,很神秘害羞地告訴他:老師小的時候也說過謊,偷吃了四塊餅干,任憑媽媽怎么追問,就是不承認。以后老師心中內疚,終于跟媽媽承認了錯誤,沒想到媽媽淚水盈盈地說:“家里太窮,想吃塊餅干的愿望都達不到。”然后對這個學生真誠地說:“你瞧,我說了謊,媽媽卻以這樣的態度來寬容我,我很感激。我相信,你說謊一定也有苦衷的,說出來讓老師聽聽吧。”我們只有用心靈去碰撞心靈,用心靈感化心靈,這樣既保住了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又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何樂而不為?
關注生命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關注生命的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在內容上應該是“合格+特長”的特色發展,要求教師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識、情感、態度和技能方面的全面;在時間上應該是“現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不能只盯著學生的今天,而應該更多的思考:學生的明天會怎樣?是的,生命固然美麗,卻非常脆弱,我們對它“要小心得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的露珠”一樣,要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去感化學生,誘導學生,影響學生。
班級舉行了班委會改選,一向擔任班長的霖×落選了。霖×的母親———我的同事前來說情,說實話,霖×確有當班長的才干,但我思量再三,還是沒有答應。我耐心地跟霖×談話,告訴他人生就是這樣,處處充滿了競爭,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贏家。生活中總會有失敗,有挫折,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從挫折中發現新的曙光。
在“平等、和諧、共進”教育理論倡導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中,學生作為鮮活生動的生命體,盼望的是生命地位得到承認,生命價值得到尊重,生命質量得到提高。我們一定要真正關注學生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注意他們強烈的生命欲,促進生命體的質量不斷提高、充實。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