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榮

內容提要 縣市新聞資源相對薄弱,《余姚日報》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新聞獎,創下全國縣市報新聞攝影的好成績。成績的背后是視覺改革創新舉措的實踐和思考。
關鍵詞 縣市報 新聞攝影 中國新聞獎 視覺改革
縣市平面媒體突圍的口子在哪里?在競爭中,又如何去尋找支撐點?
《余姚日報》的新聞照片《農民工子女圓夢“紅舞鞋”》《余姚看守所遭遇洪水安防失靈在押人員安全大轉移》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近六年來,《余姚日報》以新聞攝影作為媒體融合的抓手,以視覺創新作為縣市媒體新聞改革的突破口,不斷探索縣市媒體在轉型中合適的支撐點。
一、改革:設立專門機構,重組專業隊伍
當下,縣市層面報紙讀者群體逐漸形成挑選傳播媒介、閱讀內容的趨勢。這對縣市報紙而言,已不是接不接受的問題,而是何時改革并適應現狀的問題。新聞攝影可以作為報紙改革的突破口。而改革的第一把火,應該從報社自身開始。
2010年前,同大多數縣市報紙一樣,《余姚日報》的攝影記者分屬各個部室,分頭作戰,鮮有團隊協同“作戰”。遇到重大新聞主題,圖文報道往往因缺乏整體策劃、協作,導致采訪圖片積壓與版面鬧“圖片荒”共存的矛盾現象,時不時出現攝影記者“采訪撞車”。
(一)重組隊伍。2010年6月,《余姚日報》對內部機構進行調整,整合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攝影記者,并向社會公開招考攝影記者,專門設立攝影美術部。這個部門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攝影記者的簡單組合,而是以“新聞視覺化”為理念,主導圖片新聞采集、編輯,每天各個版面所用圖片均以該部門推薦圖片為準,大大提高報紙新聞攝影的生產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建立報社圖片庫?!队嘁θ請蟆吩谌珖h市報內率先引進一套先進的圖片管理系統,建立了余姚日報圖片庫,實現了記者和通訊員照片一個口子“進出”,徹底消除通訊員一圖多投的隱患,從而在圖片管理方面與國內主流媒體接軌。
(三)加強接地氣的基層報道策劃。《余姚日報》要求攝影記者加強接地氣的基層報道策劃,策劃思路堅決杜絕老套的“四季歌”模式。圖片報道“夜伴菜場”被《人民日報》“連線基層”版大篇幅采用。余姚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是寧波“菜籃子”的“心臟”,有近4000位從業人員。這里每天的交易從零時開始,因此選題會上決定,攝影記者們于深夜冒低溫前往采訪。報道抓住與讀者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輔以夜景,效果獨特。見報后,不少讀者打電話到報社對攝影記者點贊。
2015年5月,“視覺生活”版刊發的《城市“地下工作者”》(組照)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該報道是2013年余姚特大洪災的后續報道。我們策劃時,放棄常規思路,聚焦平時很少關注的地下管道清淤工作。為真實呈現地下管道清淤工的艱辛,攝影記者長時間跟蹤拍攝,晝夜跟隨工人鉆入地下五米深的管道進行采訪。正因為采訪深入,照片才受到評委和讀者的青睞。
(四)為記者量身定做激勵機制。報社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制定報社內部好稿、市級以上備類專項新聞獎的獎勵額度,調動和激發全員創精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攝影記者獲得的獎勵在報社遙遙領先。同時,為發揮業務骨干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2015年開始,根據報社的“師徒結對傳幫帶”制度,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老記者與部年輕攝影記者結對子,在選題策劃、采訪報道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傳幫帶。培養結束后,根據考核結果對優秀導師和徒弟給予獎勵。
同時,攝影美術部開辟“交流吧”,建立每周集體交流制度,由攝影記者輪流“坐莊”,點評近期刊發的新聞攝影作品,學習探討本周國內外優秀新聞攝影報道。同時,《余姚日報》還積極鼓勵攝影記者在滿足自身媒體需要的同時“走出去”,借助全國性學術團體、全國性賽事等大平臺來檢驗自身實力,不斷交流提升。
在激勵機制的推動下,近幾年,《余姚日報》攝影記者的新聞攝影作品4次搞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20余次摘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還有多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人民攝影“金鏡頭”金獎等重要獎項。攝影記者個人還獲得了全國地市報新聞攝影“百佳”記者、首屆全國地市報“十杰”青年攝影記者等多項榮譽。
二、搭建圖片平臺,盤活影像資源
筆者認為,視覺改革若無法與外界力量產生積極聯系,則很難有大發展。如何拓展圖片資源、匯聚攝影人群是視覺改革的重要一環??v觀國內圖片市場,新華社、漢華易美等大型圖片機構占領國內市場,同時很多報業集團也建立覆蓋全省、輻射全國的圖片機構,那么,對于縣市級圖片市場而言,還有沒有機會?
2012年l2月,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余姚日報》設立的“中國縣市圖片網”正式上線。上線以來,中國縣市圖片網依托中國縣市傳媒新聞攝影學會官方網站的優勢提升影響力。從2014年起,在一年一度的中國縣市傳媒優秀攝影作品評選中,該網成為作品遞交通道,在確保評選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網站注冊攝影師數量增加明顯,影響力迅速提高。同時,加強對縣市媒體同行和攝影愛好者的服務。例如,網站及時發布學會相關消息,定期展出全國縣市報同行的優秀版面,通過網站組織開展全國性的“拍客”大賽、“美麗中國”聚焦塘棲古鎮、“四明風光”全國攝影大獎賽等活動。截至2015年底,中國縣市圖片網訪問總量已超過1200萬人次,“一庫一網”圖片總量超過15萬張,其中不少圖片的新聞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可低估。
三、改版:合理提升視覺新聞比例,激發活力
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要吸引和留住讀者的目光,改版便成為常用手段。筆者認為,視覺改版要走出簡單“版式美化”的誤區,重視合理提升版面視覺新聞比例,呈現優質攝影作品,匯聚報社內外攝影資源。2015年新改版后,《余姚日報》每月固定攝影專版從一期增至五期。
“阿拉拍客”版面依托中國縣市圖片網,聚合轉型紀實攝影的愛好者。隨著《余姚同報》主題攝影月賽的多年推廣,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開始拍攝新聞紀實圖片,我們適時推出了刊登新聞紀實圖片的“阿拉拍客”版面。通過該版把轉型較好的攝影愛好者進一步引向更深層次的新聞紀實攝影。縣市基層的新聞紀實題材相對薄弱,我們依托中國縣市圖片網把征稿范圍擴展到全國,期間來自山東、上海等地的作品頻見報端。
“視覺生活”版面拷問記者的深度報道能力。該版自推出后均由攝影記者完成,以此確保攝影記者每年都能高質量完成1至2個深度報道,解決讀者對精品報道的閱讀訴求。目前,該版刊出的作品獲得1個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和2個浙江新聞獎一等獎。
四、組建社會團體,打造攝影生態圈
組建全國性新聞攝影學術團體。為拓展縣市新聞攝影人的交流渠道,2012年11月,在相關部門支持下,余姚日報社率先發起的專門從事新聞攝影交流、研討、評優的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縣市傳媒新聞攝影學會在余姚成立。學會成立以來,通過過評獎、研討、交流等多種形式,推進基層報紙的新聞攝影水平,為報社的各類媒體在讀圖時代搶占業務制高點提供學術支持。
做大做強攝影活動?!队嘁θ請蟆放e辦新聞攝影名家論壇、余姚市民攝影節等活動,延伸攝影觸角。其中,“同一個鏡頭”系列影賽活動力求打造當地攝影活動品牌。“同一個鏡頭·聚焦中國裘皮服裝節”“同一個鏡頭·聚焦新鳳山”等系列活動中,我們為合作單位提供圖片創作,攝影愛好者獲得采風拍攝機會,實現多方共贏。同時,結合該活動舉辦新聞攝影名家論壇,邀請國內新聞攝影名家做客余姚,提升攝影發燒友的拍攝理念。當下,“同一個鏡頭”系列影賽活動在余姚攝影人中關注度高、影響力大,成為一個頗受追捧的攝影活動品牌。一些單位已經主動尋求合作舉辦“同一個鏡頭”系列影賽活動。
用好“草根記者”隊伍??h市業余攝影隊伍現狀是:大多拿著卡片機的人在拍新聞圖片,拿著專業單反相機的人在拍風光。如何讓拿著專業單反相機的愛好者為報紙拍攝新聞圖片?《余姚日報》連續六年推出主題攝影月賽活動,通過設置主題來引導攝影愛好者拍攝新聞紀實類題材。2011年4月20日,《余姚日報》攝影美術部牽頭成立了俱樂部式的松散攝影團隊——“余姚市民攝影聯盟”。運作兩年后,《余姚日報》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成立了全國酋家由于縣市報主管的非專業攝影人組成的法入團體一一余姚市市民攝影聯合會。目前該會有核心攝友150余名,遍布余姚城鄉各行各業,一批出自他們之手的鮮活圖片新聞頻見報端,特別是在突發重大事件中為余姚日報提供了許多難得的瞬間。此舉進一步整合了民間攝影愛好者的力量,推動余姚新聞攝影事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