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驚悚片作為好萊塢影片的重要類型,在百年影史發展中經久不衰,一直具有廣大的受眾群體。近年來,國產驚悚片發展呈蓬勃之勢,了解驚悚片受眾心理,對相關類型影片的創作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本文以歐美驚悚類型電影為文本,結合國內外研究文獻,淺析驚悚片之所以擁有廣大受眾的受眾心理基礎。
【關鍵詞】驚悚片;受眾心理;“需要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J97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93-01
驚悚片是類型電影的重要分類,是成熟的電影工業語境中衍生出的一個概念,更是一種折射人性、社會、心理等文化形式,是最具潛力和最具吸引力的電影類型之一。同時驚悚片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功能和實踐價值。
一、對社會焦慮——新科學、醫學的擔憂
人類對新事物的擔憂從未停止,這可以溯源至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和對自身物種繁衍和發展的焦慮、關心。現代,新型科技、醫學的發展早已突破了普通個人的想象,與之相關的擔憂、恐懼也相伴而生。這類擔憂順其自然地表現在驚悚電影中。這既是導演對人類自身發展的人文關懷,又是利用受眾的類似擔憂、焦慮的吸引元素。影片《驚變28天》中對醫學持懷疑態度的表述,是對過于極端的人道主義的諷刺,也是對人類信仰的憂慮。看上去沒有危害的動物保護主義和治病救人的新醫學在另一種環境下,在創造力和破壞力并存的人類使用下,竟是一種殺傷力如此之大的破壞力。現實中面對如此的醫學和從某種角度來講從未被認識透徹的人類,人們憂心忡忡,但可能缺乏系統性使得思考的結果只是憂慮,而相關的影視作品經過思考,提出問題,以直觀的聲畫效果呈現給大眾,觀影的過程既是思考也是釋然的過程
這種恐懼到了工業革命之后,又帶上了某種原罪色彩。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是世界上科技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科技對美國人的生活影響之深,也讓他們對這個被科技改變的世界有著根深蒂固的原罪意識。科技越發達,人們的原罪感也越來越深。科幻驚悚片中的人與人造物關系通常都是悲劇性的,人不愿意承認人造物的身份,這就造成了人造物的自我認知危機,繼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就像經典的科幻怪物“弗蘭肯斯坦”那樣。不同的是,在19世紀,當瑪麗·雪萊創造出“弗蘭肯斯坦”這個形象時,“基因”技術遠不如今日發達,人類文明遠未達到創造智能生命的水平。回望今日,新技術的發展將想象變成現實,“弗蘭肯斯坦”在新科技發展語境下顯得愈發真實可信,令人擔憂。
二、“個人英雄主義”的實現
電影是似夢的展現,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夢,想要拯救世界成為人類的英雄。縱觀歐美驚悚片中,其中總有一個老派的反面角色,面對人類生存威脅,觀眾們通常會渴望“戰勝邪惡”走出困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滿足各個層次中的需要是人類得到快感的重要途徑,這在電影中表現為“個人英雄主義”的存在。觀影過程也是觀眾自我代入的過程,當驚悚片中人類遇到危險時,觀影者自我代入更渴望扮演英雄拯救同伴。影片劇情發展滿足觀影者時,觀影者便會獲得心理的滿足感。個人英雄主義是好萊塢類型電影中美國精神的體現,是觀影者“自我實現”需求尋求滿足的途徑,也是驚悚片中使人安定的元素。同時,無論最終被設定體現個人英雄主義人物結局如何,這種精神承載的存在是觀影人在觀影體現帶來的恐懼中的希望、精神寄托,更使每一次的觀影體驗成為一次很好的民族力量的體驗或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被認同。
三、壓力的釋放
心理壓力是一種不快的感受,心理學認為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對于人們熱衷于驚悚片的現象,近年有這樣的解釋:(一)解除壓抑,舒緩壓力。當人們在電影院體驗到到不能自抑恐怖時,人們會驚叫、大喊,心跳和血液流動加速,如此反應,可從人體生理方面減輕壓力,而誘發此反應的觀影體驗,便可以成為宣泄內心情緒的途徑,從而驚悚片的觀影經驗便成為一種壓力釋放的途徑。(二)借影片逃避現實,忘卻煩惱。當人們被恐怖的電影情節所吸引,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快自然被忘卻腦后,整個人沉浸在導演創造的那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中。(三)增加生活趣味。當感覺到生活比較無聊時,驚悚片駭人的情節、緊張的氛圍可以帶給人一種全新的刺激,調動人們的感官,從而獲得美感。
驚悚片作為經久不衰的電影類型之一,具有強大的市場和商業價值,從最初的《卡里加利博士》到最近上映的詹姆斯·麥克提格導演的《烏鴉》驚悚片幾乎貫穿了整個電影的發展史。對驚悚片的受眾進行縱向比較,可以發現他們許多相似的觀影動因。因此,分析驚悚片受眾心理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驚悚片長盛不衰的原因。
參考文獻:
[1]王一川.靈活的中式類型片模式——2008年中國內地電影的類型互滲現象[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02).
[2]吳瓊.電影類型:作為慣例和經驗的系統[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6).
[3]鮑玉珩,彭沈莉.論好萊塢類型電影:恐怖片[J].電影評介,2011(18).
作者簡介:
李夢雪(1990-),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戲劇與影視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