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人口的急劇老齡化使養老問題變得不容樂觀,而農村養老服務的現狀更加嚴峻,政府不夠重視等問題造成農村養老服務困境程度加深。因此,在全面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中,應充分重視農村地區的養老服務的發展及特點,采取政府主導、社區養老、加強宣傳教育等積極措施,實現農村養老服務的專業化,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困境;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192-01
一、農村養老服務的現狀
目前,農村老年人口已經超過了1億人,其規模是城市的1.69倍,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已經增加到1100萬人,占農村老年人總數的11.3%。與此同時,大規模的青壯年人口流向比較發達的城市,導致農村的空巢老人超過50%。而且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地域廣闊,人均收入少,公共投入不足,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所以與城市相比,農村養老服務的問題更嚴峻。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伴隨,與人口大規模流動相聯系,與老年人口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作用,由政府主導讓社會和市場的力量參與進來,進而提供更優質的養老服務的制度趨勢。
二、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的困境
(一)政府缺乏對農村養老服務的足夠重視。關愛老年人,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部分地方政府將工作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但是養老服務需要大量的資金在短期內很難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而農村又處于城市的邊緣地帶,經濟發展緩慢,對地方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不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政府領導首先從觀念上就不重視農村養老服務。
(二)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無法滿足老人多元化的需求。農村的養老機構一般包括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在農村一般子女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老人自己,即使子女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但只能幫助老人解決平時的物質需求,老人的精神需求卻得不到滿足。機構養老在農村主要有敬老院和農村老年公寓兩種,其中,敬老院主要供養五保老人,部分面向傷殘群體和“三無”人員。而且由于敬老院缺乏系統的管理,服務人員短缺,護理人員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人口流動和傳統家庭觀念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人口流動不斷擴大,許多年輕人離開農村投身到城市的建設中,造成了農村總人口縮減,出現了大量的空巢家庭,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與情感需要難以得到滿足。同時,傳統的孝道思想讓很多年輕人在選擇社會養老模式時有思想負擔,即便在經濟和時間都無法承擔養老責任的時也寧愿采取家庭養老,而不愿把老人送到社會服務機構中。
三、解決農村養老服務社會化困境的對策分析
(一)根據公共物品理論分析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根據黎民書中對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特征界定,養老服務屬于準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滿足消費者需求;也可以由政府主導,把公共服務外包給企業,或者政府以經濟資助、授權經營和政府參股的形式,達到多樣化的供給方式,政府在其中做好監管,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但是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并不意味著政府責任的減輕,政府首先應轉變觀念,重視農村社會化養老工作,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實納入民生工程;另一方面,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有必要通過財政預算,保證財政資金用到農村的養老服務上;最后,政府有責任積極引導非營利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到養老服務中,社會力量的補給是養老服務社會化的關鍵。
(二)發揮社區養老模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社會化中,社區養老模式是在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中間的一種養老服務供給主體。政府可以根據社區養老的優勢,進一步對其進行優化。首先,政府可以支持和引導非政府組織機構投身于社區養老服務中,并且組織志愿者也參與其中;其次,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資金投入,不斷建設和完善社區養老的基礎設施,對社區的從業者進行相關培訓,并且為民間組織的社區養老服務組織提供資金支持。社區養老不僅可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還可以為一些沒有外出打工的人員提供就業崗位。
(三)轉變農村老人觀念,加大宣傳教育。農村老人們應該轉變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過得更充實。養老服務社會化需要營造愛老、敬老、尊老的人文關懷社會環境,同時大力宣傳愛老、敬老、尊老的教育思想,積極鼓勵志愿者服務,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養老氛圍。樹立典型示范,獎勵一些做的好的養老先進典范。讓農村的居民不僅認為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應該盡的義務。這樣不僅可以讓農村的老人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英姿,滿海霞.中國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研究[J].人口學刊,2013(1).
[2]吳佩芬.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及化解[J].南方論叢,2012.
作者簡介:
羅經緯(1989-),男,山東棗莊人,長春工業大學研究生院政治與行政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