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李寶群 耿丹丹 程振宇
(承德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室,河北 承德 067000)
?
條件性味覺厭惡學習對大鼠舌乳頭上皮leptin的表達及上皮細胞超微結構的影響
李海艷李寶群耿丹丹1程振宇
(承德醫學院人體解剖教研室,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制備條件性味覺厭惡學習大鼠模型,觀察味覺厭惡學習(CTA)對舌乳頭上皮瘦素(leptin)表達的影響和超微結構變化的影響。方法SD大鼠麻醉后,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于頂部切開皮膚,深達頂骨。經皮膚切口處經耳、眼間皮下組織導入聚乙烯管經頰部穿入口腔,在頂骨表面打孔、上螺絲釘,用以固定導管,將味溶液經導管注入口腔。術后3~5 d,經導管向口腔內注入0.2 mol/L蔗糖溶液5 ml,再腹腔注0.15 mol/L LiCl,建立味覺厭惡學習模型。灌流固定后取舌,采用免疫組化技術和電鏡方法來觀察舌乳頭上皮的情況。結果①leptin的陽性表達出現在舌乳頭上皮內,且CTA組舌乳頭上皮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②實驗組線粒體數目明顯減少,并出現水腫,嵴斷裂;細胞核不規則,核膜凹陷或形成核袋;細胞鑲嵌連接的縫隙變小;可見溶酶體。結論建立CTA動物模型后,表現為對甜味的明顯厭惡,CTA可影響leptin在舌乳頭上皮中的表達。而且一些細胞器形態異常,可能是動物自身的一種應激反應或保護機制。
〔關鍵詞〕味覺厭惡學習;瘦素;舌乳頭上皮
1河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
第一作者:李海艷(1979-),女,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動物形態與生理研究。
動物攝取某種新異的味覺刺激后,若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內臟不適,動物便可“記住”這種食物的味覺特征,減少或拒絕攝取具有相同味覺特征的食物,這種行為變化過程稱為條件性味覺厭惡學習(CTA),是動物避免重復攝取有毒食物的一種重要學習機制。味覺對于調節攝食,控制體重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由脂肪細胞產生的瘦素(leptin)能夠調整食物的吸收,能量的消耗和體重。目前認為味覺器官是leptin作用于外周的靶器官之一,leptin抑制對甜味物質的行為是通過作用于味覺細胞的ob-Rb受體,降低味覺感受器的敏感性。因此由leptin引起的味覺調整可能參與對食物吸收的調整〔1〕。本研究通過建立大鼠CTA模型,探討大鼠的學習記憶活動與leptin蛋白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動物及主要試劑成年雄性清潔級SD大鼠28只,體重250~300 g,購于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冀)2008-1-003〕。購入后分籠飼養5~7 d,自由攝食和飲水,每日予以撫摩。隨機分為兩組:CTA組和對照組,每組14只。其中每組用來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10只,做電鏡檢測4只。leptin兔多克隆抗體干粉(PR-0205,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用前PBS溶解,免疫組化試劑盒(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二氨基聯苯胺(DAB,Sigma公司),戊巴比妥鈉,LiCl,水合氯醛等。
1.2口腔插管手術大鼠適應飼養后,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鈉(45 mg/kg體重)麻醉,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手術暴露頂骨。將醫用單孔聚乙烯管的一端,由皮膚切口處經耳眼間皮下組織導入大鼠頰部并穿入口腔,在口腔內加一墊圈固定,在頂骨表面固定兩螺絲釘,將導管上端用牙托粉固定于螺絲釘上,傷口處灑上滅菌結晶磺胺消炎。
1.3CTA模型的建立口腔插管手術后3~5 d,經口腔插管向口腔內注入0.2 mol/L蔗糖溶液5 ml,5 min內注完。20 min后,腹腔注0.15 mol/L的LiCl (20 ml/kg體重),禁食禁水12 h后,用兩瓶法測定水和蔗糖的攝取量。如果對蔗糖的攝取量<0.5 ml,則說明建立了1次CTA。重復建立3次予以鞏固。
1.4免疫組織化學顯色造模成功后,腹腔內注射10%水合氯醛(3.5 ml/kg體重)麻醉,打開胸腔暴露心臟,經升主動脈插管,150 ml生理鹽水灌流沖洗,麻醉后用4%多聚甲醛的磷酸緩沖液(0.1 mol/L PB,pH7.4),灌流固定1.5 h,取舌,一部分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光鏡觀察,另一部分用戊二醛固定用于電鏡觀察。用于光鏡觀察的經常規石蠟包埋,連續切片,片厚5 μm,每隔3片取1片。采用SP免疫組織化學顯示法測定大鼠舌的leptin表達水平。leptin兔多克隆抗體稀釋濃度為1∶300,DAB染色,蘇木素復染。陰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其他步驟相同。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免疫陽性產物的分布,應用Nikon顯微鏡Image-Pro Plus(IPP)分析軟件測量陽性產物的厚度。每只大鼠觀察6張切片,每張切片在200倍顯微鏡下取6個視野,單位面積內leptin陽性細胞數(個/mm2),取平均值作為該舌乳頭上皮leptin蛋白表達的相對水平。
1.5電鏡觀察切取兩組舌,切成約1 mm3的小塊,快速放入3.1%戊二醛固定2 h,1%OSO4后固定1 h,丙酮梯度脫水,常規電鏡包埋,半薄切片,光鏡下選區、定位,超薄切片,鈾-鉛雙染。透射電鏡下觀察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并照相。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4.0軟件行t檢驗。
2結果
2.1leptin陽性表達比較leptin陽性產為位于細胞質,呈棕黃色,廣泛分布在絲狀乳頭、菌狀乳頭以及輪廓乳頭上皮。CTA組與舌乳頭的上皮染色明顯加深;對照組絲狀乳頭和菌狀乳頭陽性上皮leptin的表達均比CTA組明顯降低(P<0.01)(圖1)。
2.2舌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改變對照組相鄰上皮細胞側面,質膜相互凹凸相嵌,形成鑲嵌連接。細胞核大,較規則,有明顯的核仁,異染色質少,常染色質豐富。粗面內質網少,核糖體豐富,可見橋粒。核膜清晰,可見雙層,異染色質多,相鄰細胞膜形成鑲嵌連接。線粒體量較多,嵴清晰。粗面內質網較少,核糖體豐富,見圖2。CTA組舌上皮細胞之間的鑲嵌連接的縫隙明顯變小,橋粒較豐富,多數細胞核較規則,可見核仁。細胞核可見核袋,異染色質較少,常染色質豐富。有的染色體腫脹、嵴斷裂,有的染色體致密、嵴模糊。粗面內質網少見,核糖體豐富,可見溶酶體。細胞核不規則,核膜凹陷或形成核袋。異染色質較多,邊集在核膜表面。線粒體水腫,部分嵴斷裂或形成絮狀結構。核糖體豐富,粗面內質網少見,見圖3。

對照組絲狀乳頭

CTA組絲狀乳頭

對照組菌狀乳頭

CTA組菌狀乳頭

圖2 對照組舌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

圖3 CTA組舌上皮細胞的超微結構
3討論
leptin主要在脂肪組織中表達,它被認為是一種飽食信號,主要是調節能量平衡和控制體重。給遺傳性肥胖小鼠(ob小鼠)的腦脊液注入瘦素后,進食量明顯減少,體質量也逐漸下降到正常水平〔2〕。Monteleone等〔3〕和Waelput等〔4〕發現leptin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一是通過與下丘腦的瘦素受體結合,它主要是抑制下丘腦弓狀核的表達和分泌神經肽Y等多種神經內分泌激素的分泌,從而降低食欲,減少食物的攝入和減輕體重;二是作用于其他外周組織(包括肝臟、脾、肺、腎、心、胰腺)的瘦素受體,其中腦內表達較高〔5〕。動物建立味覺厭惡學習后,有惡心、嘔吐、腹瀉等內臟不適的表現,對攝食的適應性調節能力降低,進而導致胃排空的延遲。而leptin水平及其受體表達的多少和性狀的改變,可以改變胃的順應性,抑制攝食,延遲胃排空。原因是leptin直接激活迷走神經傳入神經元,通過迷走神經到達孤束核(NTS)刺激leptin敏感神經元,再抑制胃運動和排空〔6〕。敲除leptin受體基因的db/db小鼠,依然能建立條件性味覺厭惡學習,但是卻加快了CTA的消退過程。這種現象的出現可能是因為leptin受體廣泛分布在CTA相關的腦區〔7〕。此外在CTA形成和保持中,leptin受體的活性或功能發生變化,表明leptin在味覺和內臟信息的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8〕。但是動物建立CTA后是否會影響leptin的表達,目前尚未見到報道。
同時也有人通過半定量RT-PCR分析顯示ob-Rb受體在菌狀乳頭和輪廓乳頭的味蕾中有表達,但在周圍的上皮組織中表達的不是很清楚。在這3種不同組織中的表達,部分與味覺特異性G蛋白、alpha-gustducion很相似。其他的Ob-R在其他的味覺乳頭或者上皮組織都有廣泛的分布〔9,10〕。本研究結果提示瘦素在味覺厭惡學習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可能參與了大鼠的學習記憶活動,充實了CTA理論。
目前有關建立CTA后對細胞器的影響報道較少。線粒體是真核生物能量和代謝的中心。目前已認識到線粒體是細胞凋亡的“中心執行者。本實驗提示細胞之間的通透性變差,以減少對甜味物質的吸收,CTA組可見溶酶體,可能是大鼠建立CTA后,舌上皮出現水腫,細胞有壞死的情況。總之,通過實驗可以看出,動物建立CTA這一涉及厭惡情緒的模型后,導致了一些細胞器形態結構異常,可能是動物自身的一種應激反應或保護機制,探究其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4參考文獻
1Shigemura N,Ohta R,Kusakabe Y,etal.Leptin modulates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sweet substances by influencing peripheral taste structures〔J〕.Endocrinology,2004;145:839-47.
2王田. 瘦素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8):3525-6.
3Monteleone P,Maj M, Dilieto A,etal. Leptin functioning in eating disorders〔J〕. CNS Spectrums, 2004;9(7):523-9.
4Waelput W,Brouckaert P,Broekaert D,etal. A role for leptin in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and in immune response 〔J〕. Inflamm Allergy,2002;1(3):277-89.
5王麗紅,陳諾琦. 瘦素的生物學效應及與糖尿病的聯系〔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19):239-41.
6于衛星,魏良洲. 瘦素與胃排空〔J〕. 國際消化病雜志,2007;27(6):428-30.
7Ohta R,Shigemura N. Conditioned taste acersion learning in leptin-receptor-deficient db/db mice〔J〕. Neurobiol Lear Mem,2003;80(2):105-12.
8韓蓁,閆劍群,宋新愛,等. 瘦素受體在條件性厭味大鼠腦的表達〔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3;24(1):11-3.
9李海艷,陳萌,孫祥玉.瘦素及其受體與消化系統關系的研究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2;29(2):187-9.
10唐美岸,何振華,張秀蜂. 苦參堿對肺纖維化大鼠肺線粒體氧化應激的影響〔J〕. 廣東醫學,2012;33(2):182-5.
〔2014-08-19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
〔中圖分類號〕R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3-0564-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