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興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心內科,廣東 廣州 510900)
?
血清腹腔脂肪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表達水平與冠心病發生及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張建興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心內科,廣東廣州510900)
〔摘要〕目的探討冠心病(CAD)患者血清腹腔脂肪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Vaspin)水平變化在CAD發生發展中的相關性。方法選擇該院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116例CAD患者(CAD組)和47例健康者(對照組),其中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CAD組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組56例、穩定型心絞痛(SAY)組60例;根據血管狹窄數量分為3個亞組:1支病變組(1vd組)37例、2vd組38例、3vd組41例;根據Gensini分值分為低積分組35例、中積分組38例、高積分組43例。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方法測定血清Vaspin水平,分析血清Vaspin水平在各組間的差異及與CAD的相關性。結果CAD組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ACS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低于SAY組,ACS組和SAY組血清Vasp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3vd組血清Vaspin水平顯著高于1vd組和2vd組(P<0.05),1vd組和2vd組血清Vaspin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高積分組和中積分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低于低積分組,且高積分組Vaspin水平低于中積分組(P<0.05),Spearman分析顯示Vaspin與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r=-0.429,P<0.05)。Logistic分析顯示,血清Vaspin低水平為CA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CA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較低,血清Vaspin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
〔關鍵詞〕冠心病;腹腔脂肪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冠狀動脈病變積分;急性冠脈綜合征;穩定型心絞痛
第一作者:張建興(1978-),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防治方面的研究。
目前冠心病(CAD)的確切發病機制未能完全闡明,不同的學者對CAD的發病機制有不同的看法〔1〕。腹腔脂肪型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Vaspin)是由內臟脂肪組織分泌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家庭的成員,血清Vaspin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可能相關,Vaspin水平的變化可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情況〔2,3〕。但對血清Vaspin水平對CAD發展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擬旨在探討Vaspin與CAD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116例CAD患者(CAD組),排除標準:原發性心肌病、肝腎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出血性疾病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心電圖、胸片、超聲心動圖、肝腎功能等檢查。另選擇同期47例健康者為對照組,對照組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正常或微小病變。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CAD組分為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組56例、穩定型心絞痛(SAY)組60例;根據血管狹窄數量分為3個亞組:1支病變組(1vd)37例、2支病變組(2vd)組38例、多支病變組(3vd)組41例;根據Gensini分值分為低積分組35例、中積分組38例、高積分組43例。其中CAD組和對照組,ACS組和SAY組的患者性別和年齡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CAD診斷方法所有患者均應用Juudkiu法行冠狀動脈造影,由2名富有經驗的心內科醫師對冠脈血管病變狹窄處直徑與正常的血管的百分比進行定量評定。CAD病情嚴重程度依據2011年《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根據冠脈血管的病變數量將CAD分為1vd、2vd和3vd 3個亞組。采用Gensini累計冠狀動脈積分評價CAD的病變程度,累計Gensini積分為CAD各分支病變的積分之和。Gensini積分=動脈狹窄分數×血管系數〔4〕。血管系數:左主干為5分,回旋支近端和前降支為2.5分,前降支中段為1.5分,第一對角支、回旋支中遠段、右冠狀動脈及后降支均為1分,其他血管為0.5分。血管病變動脈狹窄分數(分):1%~25%為1分,26%~50%為2分,51%~75%為4分,76%~90%為8分,91%~99%為16分,100%為32分。Gensini分數小于20分為低積分,20~40分為中積分,>40分為高積分。
1.3研究方法仔細詢問入選者的一般情況、現病史、既往史、吸煙史、有無合并高血壓史,計算身體BMI。入選者于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抽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肌酐、尿酸、空腹胰島素(FINs)、胰島素抵指數(IRI)、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等各項生化指標。另抽一份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后-80℃保存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Vaspin水平。試劑盒由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操作。IRI=FINs×FPG÷22.5。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Spearman等級相關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χ2檢驗和t檢驗。
2結果
2.1各組一般資料和血清Vaspin水平的比較各組體重指數(BMI)、血脂水平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高血壓病史、IRI及hsCR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AD組血清Vaspin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ACS組血清Vaspin水平明顯低于SAY組,ACS組和SAY組血清Vaspi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血清Vaspin水平與血管狹窄數量的關系3vd組血清Vaspin水平〔(0.71±0.42)μg/L〕顯著高于1vd組〔(0.51±0.32)μg/L〕和2vd組〔(0.53±0.30)μg/L〕(P<0.05),1vd組和2vd組血清Vaspin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SAY組比較:2)P<0.05
2.3血清Vaspin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積分的關系CAD組根據Gensini分值分為低、中、高3個亞組,高積分組血清Vaspin水平〔(0.37±0.28)μg/L〕和中積分組血清Vaspin水平〔(0.54±0.33)μg/L〕明顯低于低積分組〔(0.86±0.38)μg/L〕,且高積分組Vaspin水平低于中積分組(P<0.05)。進一步Spearman分析顯示血清Vaspin水平與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r=-0.429,P<0.05)。
2.4相關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Spearman分析顯示CAD病變程度與血清Vaspin水平、高血壓史、IRI及hsCRP呈負相關r=-0.429、-0.238、-0.103、-0.187,均P<0.05)。以CAD為因變量,以高血壓史、IRI、hsCRP、血清Vaspin水平為自變量行Logistic回歸分析,逐步回歸篩選變量,顯示血清Vaspin低水平為CAD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飲食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患病人群的增加,CAD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該病已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為嚴重危害患者健康的醫學問題〔4〕。近年來各種脂肪因子作為新的炎癥因子,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脂肪組織內脂質堆積將導致肥胖,并引起糖尿病、CAD和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并且脂肪組織不僅是一個能量儲存器官,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抵抗素、內臟脂肪素、腫瘤壞死因子等〔5〕。其中Vaspin是一種新型的具有胰島素增敏作用的脂肪因子,在內臟的脂肪組織中高度表達〔6~8〕。
Vaspin是新近發現的一種細胞脂肪因子,由1 245個核普酸組成其開放閱讀框,編碼的Vaspin蛋白由415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相對分子量為45 kD。最近蛋白質結構研究表明,Vaspin蛋白呈現出典型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家族特征〔9〕。作為一種新發現的脂肪因子,Vaspin除了在糖代謝和脂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參與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相關研究報道〔10,11〕,在粥樣硬化斑塊內發現了脂肪細胞因子,揭示了脂肪細胞因子在粥樣硬化斑塊內局部內分泌作用,它能夠促進肥胖患者粥樣斑塊的過早形成并加速粥樣斑塊的進程。而這些脂肪細胞因子的重要成分就是Vaspin,它可增加內臟脂肪的堆積和代謝紊亂,可通過內皮細胞和局部內分泌調節參與系統性炎癥的發展。然而,Vaspin的生理功能與CAD的發展及病程關系仍不明確。Vaspin的作用靶點、信號通路、基因的變異是否會對代謝造成影響等均不清楚,這些問題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提示CA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與病程有關,血清Vaspin可作為CAD的血清學診斷指標。另外血清Vaspin水平隨CAD血管病變支數的增加而減少表達,提示血清Vaspin水平與CAD血管病變支數多少有關。相關性研究顯示,并進一步明確了血清Vaspin水平在CAD發生發展中的相關性。
綜上,CA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較低且與CAD病變程度的相互關系,可作為CAD診斷的指標,對臨床預測CAD患者的病情發展和實現多源化治療及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4參考文獻
1劉子夏.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漿vaspin及CRP水平的變化〔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12-3.
2Spiroglou SG,Kostopoulos CG,Varakis JN,etal.Adipokines in periaortic and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relation to atherosclerosis〔J〕.J Atheroscler Thromb,2010;17(2):115-30.
3Kadoglou NP,Gkontopoulos A,Kapelouzou A,etal.Serum levels of vaspin and visfati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Kozani study〔J〕.Clin Chim Acta,2011;412(1-2):48-52.
4于海波,韓雅玲,荊全民,等.多種無創檢查組合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9):1668-70,1656.
5Kotnik P,Fischer-Posovszky P,Wabitsch M.RBP4:a controversial adipokine〔J〕.Eur J Endocrinol,2011;165(5):703-11.
6李冰,閆宏,張陽德.血清vaspin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33):72-5.
7陳磊磊,王澤穆,陳波,等.脂肪因子vaspin表達水平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江蘇醫藥,2014;40(24):2981-4.
8崔展,孫建輝.血清vaspin濃度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醫學,2013;34(9):1434-5.
9Shaker OG,Sadik NA.Vaspin gene in rat adipose tissue:relation to obesi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J〕.Mol Cell Biochem,2013;373(1-2):229-39.
10Zhang B,Peng W,Li H,etal.Plasma vaspin concentrations are decreased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but unchanged in patients without coronary lesions〔J〕.Clin Biochem,2013;46(15):1520-5.
11Kukla M,Zwirska-Korczala K,Hartlfb M,etal.Serum chemerin and vaspin in non-alcoholic fiats liver disease〔J〕.Scand J Gastroeterol,2010;45(2):235-42.
〔2015-10-27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3-0609-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