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月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香港
文|潘 月
國際非政府組織最初是跟隨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而進入香港的,這些組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從起初單一地提供宗教服務,發展成從事經濟發展、救災等多方面活動的組織,而數量也從1997年開始明顯增多。雖然這些組織不斷發展,活動形式更加豐富,但香港特區政府對在港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管理,仍然持有一個相對寬松和開放的態度。
據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政治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4年,香港共有國際非政府組織215家,其中近四成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發展支持的活動,在接受香港大學訪問的55個國際非政府組織中,有近七成表示自己的主要活動在內地進行。
根據研究中心報告,目前大多數在港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擁有6—7名全職員工,有正式的董事會和明確的管理框架,它們多數致力于為香港以外的亞洲地區提供直接服務,極少做政策倡導。
同時,香港作為一個連接中國內地和西方國家的橋梁,也為國際非政府組織進入內地提供了方便的途徑。由于香港交通及資訊的便利,以及特區政府給予的寬松環境和優惠政策,更多想要進入內地的國際非政府組織選擇將辦公室設立在香港,它們將香港視為一個進入內地的大門。報告指出,有近85%的受訪組織表示自己的活動不受香港政府管控,而它們也不認為自己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同時香港政府也極少委任國際非政府組織成員擔任政府要職。
研究中心項目經理楊區麗潔表示,這些國際非政府組織于1997年時見香港在自由及法制等方面未有重大改變,遂來港發展。她預期更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港設立辦公室。研究中心李詠怡認為,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港一直以籌款為主,但未來可能會更積極地投入本土議題,以爭取港人支持。
18世紀末19世紀初,國際非政府組織就已開始進入香港。當時第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是跟隨英國殖民而來的基督教教會,主要為在港的軍隊和英國人提供宗教活動,同時也為內地提供西方教育和社會服務。當時,這些教會以慈善組織的形式,為香港和內地提供了重要幫助。
20世紀80年代,香港逐漸發展成了一個金融中心,港英政府也開始為這些國際非政府組織、慈善組織等為社會服務的行業提供資金支持,國際組織接受到港英政府的救濟金之后,逐漸在香港蓬勃發展起來。
國際非政府組織大量涌入香港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當時也有一部分對香港未來的不確定性表示擔憂的組織退出了香港,而留下的組織開始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新的政治環境。此時大量涌入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不再像之前僅僅關注香港難民、菲傭等問題,而是開始關注環境、性別平等、文化交流等更為廣泛的議題。隨著這些國際組織的不斷發展和分化,香港逐漸形成了現在這樣成熟而多樣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環境。

雖然很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香港設立辦公室,從事多種不同的活動,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對這些國際組織持開放的態度,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從在香港的注冊,到稅收,再到從事的活動,香港特區政府都沒有出臺過針對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特別條例,這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和香港本土非政府組織一樣,只需遵循香港本土的相關法律即可。
和本土非政府組織一樣,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香港注冊也要遵守《社團條例》,即任何社團,包括總部和主要業務開展于香港以外的地方,只要滿足任何成員居住于香港,或者其社團費和金錢收取由在香港的人進行管理的條件,則該社團被視為在香港成立。而在香港成立的社團,需要在一個月內申請注冊。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以下簡稱“社聯”)向筆者表示,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香港注冊、成立社團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需要提供包括社團名稱、社團宗旨和社團干事等信息在內的資料,便可以注冊,一般情況下,幾個月便可以完成審核。
與內地一樣,符合資格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也可以獲得免稅資格,而香港這些組織申請免稅更加容易,可以獲得的免稅項目也更多。根據香港稅務局的規定,只要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大部分收入都是從事慈善活動所得,且大部分所得都在香港使用,便可以享受免除所得稅和印花稅的優惠政策。據香港大學的統計,有超過八成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香港享受到了稅收優惠。此外,對于捐款給符合資格的非政府組織的個人,香港政府也給予免除相應所得稅和遺產稅的優惠。
即將在內地實施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對這些境外組織在內地進行的活動作了明確的規定,涉及登記注冊、財務審核、活動報告、進行募捐等各個方面,而香港卻沒有像內地這樣具體的條例與規定。只有在《社團條例》中提到了一些被禁止的活動,包括禁止與國外或臺灣政治性團體組織有聯系,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的活 動。
香港社聯表示,在香港運行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可以享有比較大的自由空間,政府很少會干預這些組織的活動,但是在政府提出要求之時,國際非政府組織也需要配合公開自己的財務狀況。香港社聯還表示,目前社聯中包括本土組織在內共有400多家非政府組織,其中有四分之一組織的主要活動在內地開展,而不管是本土組織還是國際組織,所有活動均為自主開展。香港社聯并不會為國際組織或者為在內地進行活動的組織提供特別的幫助與支持,也不會對其進行打壓。社聯還表示,目前并沒有非政府組織向社聯反映自己在內地的活動受到內地新法律法規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