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生
(福建省廈門市禾山中學)
物理教師課堂教學板書與媒體呈現行為的分析與策略
肖文生
(福建省廈門市禾山中學)
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指導下,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為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而采取的所有行為。板書呈現行為則是教師運用黑板,以簡明的文字、符號、圖表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的教學行為。媒體呈現行為是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教學內容的教學行為。針對教師的板書與媒體呈現行為展開分析研究,就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及優化策略等進行闡述。
教學行為;行為分析;優化策略
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學校硬件設施的完善,物理教師的課堂呈現行為一改以往的黑板+粉筆單一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但教師常用的黑板板書形式仍沒有多大變化:一是以提綱式板書課堂主要內容的形式,依照學習和認知順序,以綱目形式書寫知識要點,學生根據教師所書寫提綱式板書學習,可以明確思路,抓住要點。二是以方框、箭頭、線條、圖形等符號結合文字,依照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邏輯關系,展示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直觀性、概括性、因果特征等,有利于在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培養邏輯能力,同時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及課后回憶。三是在進行兩個或多個基本物理量、規律、方法的對比教學時,以表格形式進行呈現,凸顯出知識點間的共性和差異,該板書簡單明了、可比性強,有利于學生在類比中掌握和豐富物理知識的內涵,增強對知識點的記憶。這也是傳統課堂呈現行為的優點,不足之處是由于板書書寫費時導致課堂容量減少,形式單調缺乏美感導致課堂效果差。
與傳統的板書相比,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使課堂容量增大,課堂也變得絢麗多彩,這也造成許多物理教師對多媒體技術過分依賴,比如,通過播放課件來代替授課的做法,通過圖片來代替因果關系的分析等,使得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各種問題。首先,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往往會過多地注重課件的美觀、精致,而忽視了本質——知識點的分布、教學重點和難點。其次,在傳統板書中粉筆字可以根據需要在黑板上停留較長時間,對學生大腦形成較長時間的刺激,而教師在演示電子板書的過程中,畫面不斷被快速切換,在學生腦海里停留的時間過短而缺乏印象,影響學習效果,也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光看不動”,參與課堂程度降低和缺少時間思考,違背“以生為本”的課改理念。最后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會因為成為多媒體板書的“操作員”而忽視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教師會借助多媒體課件來替代課堂呈現行為,淡化了傳統板書的作用和優點而出現無呈現板書。那么如何使課堂的呈現行為更加有效,更加有助于課堂效果的提高呢?筆者認為在設計和實施教師課堂板書與多媒體呈現行為時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設計制作課件時,要注重知識邏輯、教學意圖的展現,物理概念的邏輯性及物理規律的整體結構比漂亮可愛的插圖、復雜多變的展示技巧更重要。要明確目標,突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并且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學習內容,避免把每個環節都設計在課件中。要精選素材,選取的例子一定要圍繞學習主題。二是板書結構要完整、系統。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內容整體呈現比零散呈現的教學效果更顯著。因此在設計課件時,要關注教學設計和目標要求是否需要呈現知識框架,如需要則要將整堂課的知識點濃縮在同一幅電子板書上,再對每個知識點設計超鏈接,使得框架知識能多次呈現強化學生記憶,還可以避免教師在演示多媒體課件時因為翻頁而造成的內容零散、缺乏完整性。三是力求課堂教學呈現行為的多樣化。實踐證明傳統板書有著電子板書所無法替代的即時性和重現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靈活修改需呈現的知識和結構,最大限度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而在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卻存在這樣一個現象,由于多媒體板書是線性結構,老師總是按事先制作好的課件模式展開教學,無法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反應來靈活調節教學內容。因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利用傳統的黑板書寫課堂的重、難點知識框架,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對框架下的知識點逐一分析、學習,做到傳統和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如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牛頓第二定律”教學中,將定律的內容及表達式(F=ma)和a與F的瞬時性、同一性、矢量性三個重要的知識點用傳統板書書寫在顯要的位置,引起學生關注,而對教學中需要的課題導入部分、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及應用部分則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當使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與傳統板書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而不是人為地把傳統板書和媒體呈現分割、獨立開來,應該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促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的呈現效果。
[1]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湖里區課題(編15-011)《新常態下物理教師課堂行為合理性研究與策略》研究成果。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