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堅
(福建省南平市大橫中學)
現代體能訓練方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施志堅
(福建省南平市大橫中學)
在不久的未來,中學生將成為祖國的頂梁柱,而他們的健康情況也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榮與衰敗。中學生身體情況檢查結果顯示,最近幾年中學生身體素質中的一些指標有下降的趨勢,全社會對這一情況也十分重視。旨在研究現在體能訓練方法,將健康體能訓練的內容依據中學體育和健康課導入其中,并運用教學實驗的方式對課程內容和施行情況進行查驗,為中學體育和健康課堂內容提供理論基礎。
中學體育;體能訓練;考核辦法
據調查,在我國,自2002年以來,學生的爆發力、力量和反映肺部功能的肺活量等體育素質逐漸下降,60%左右年齡組檢出超重及肥胖的比率逐漸上升。這些數據變化的結果應引起體育工作者的重視,因為這數據的變化表明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那么,作為體育教師,我們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應采取積極的策略,以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提高教學效率。
1.我國目前中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
目前因初中生生活優越,以及獨生子女的生活現狀,使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因此導致學生缺乏鍛煉和勞動能力,與此同時,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繁重,讓課后作業和各種補習班將課余時間占用殆盡,導致學生課外活動量減少。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出現整體下降的趨勢,其中身體爆發力、力量和肺活量下降問題尤為突出,并且部分學生的身體由于缺乏鍛煉,而出現過度消瘦或肥胖等病態。
2.強身健體的重要意義
強身健體對正處于身體成長、發育時期的中學生來講十分重要。在體育運動中不僅可以鍛煉身體素質,掌握一定的運動技巧,還能使身體更加敏捷和協調,增加人的耐力,改善體質,同時還能使神經系統和血管系統得到鍛煉。尤其在現代,生活節奏較快,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健康的體魄,還能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適宜有效的體能訓練,能幫助學生排解壓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有利于學生戰勝未來學習和工作中的懼怕和厭倦情緒。實踐證實,科學的體能訓練是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的保障。
在當前的中學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被視作核心環節,但是存在重視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妨礙了中學生體能訓練的效果,阻礙了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具體如下:
1.學校不夠重視
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競爭力的大小,一些中學為了提高學校的競爭力而一味地追求升學率,盲目占用學生的體育課,剝奪學生的權利和體能訓練的時間,與此同時,課后作業繁重,使得雙休日等休息時間也被占用,導致學生失去鍛煉的時間。
2.資金投入不夠,基礎設施不齊全
在經濟發展不理想的部分區域,學校對體育教學的場地、器材等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不健全,阻礙了體育教學的開展。并且由于場地限制、設施短缺,使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學內容無法正常進行,這就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減弱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3.學生參與度不高
通過體育鍛煉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自信,勇于面對挫折,但是現代中學生缺乏鍛煉身體的意識,并且對體能訓練的整體認識淺薄,導致他們在體育課上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參與度不高,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在訓練中因耐力和恒心的缺乏而容易放棄,因此形成消極的循環,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1.適當提高體育訓練的難度
任意有機體都有一種“理想的喚醒水平”,這是心理學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說”,這一學說也適用于體育鍛煉的動機水平,其目的性太強或太弱都令人感到難以達到。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參與鍛煉的動機水平,有針對性和制定鍛煉內容,使學生的身體達到“理想喚醒水平”,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
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訓練目的和過程了解詳細,根據實際,避免因長時間開展過于簡單的訓練而帶來的枯燥乏味,要分段式、有目的地提高訓練的難度,這樣會使課堂生動活潑,讓學生逐步跨越教師設置的障礙,在學生逐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但能收獲自信,感受體育鍛煉的樂趣,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2.體育訓練中確定科學的考核辦法
體育訓練中的考核辦法,是對學生的技術、體能等全方位的考核,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科學的考核辦法是結合教學實際制定出來的,以考核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增加鍛煉意識,提高學生對體育訓練的重視。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策劃科學、合理的考核辦法,具體可以是有針對性的體育比賽等,這樣不僅在比賽中能了解學生對于訓練的完成情況,也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比賽中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給予認可和贊揚,對于存在問題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想要培養好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就要學會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感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思索、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去探究,已經不能夠僅僅將問題停留在“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層面,教師如果只會在課堂上提這樣的問題是不能引發學生去進行問題探究的,也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之前,一定要先深入研究教材,摸透學生的學習心理,提出一些有創意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例如,學生在學習八年級數學的“平行四邊形”這一章節時,教師就可以將我們的生活實踐與教學相連,向學生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三角形最穩固,遇到很多的建筑工程也采用三角形來解決,但是在生活中這些三角形可不可以用四邊形來代替,學生在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想到很多的方法來證明為什么不可以代替,也有的學生會想到可以代替,而這些證明的方法都與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學到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知識有關,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既鞏固了自己的知識,又激發了自己探究問題的興趣,在探究中認識到我們學習數學并不僅僅有枯燥死板的定理,還可以將我們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去解決實際問題。
3.給予學生鼓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對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較為敏感,因此,我們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有時候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即使方法不對,教師也不要輕易地去打擊學生,使學生失去積極性,而是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在平時多鼓勵、表揚學生,培養他們的問題探究意識。
總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積極探究,主動思考,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有效提高學生的習成績。當然,在教學中教師想要培養好學生的這種問題探究意識,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我們教師的長期堅持,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而要學會靈活多變,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開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做學習的主人,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徐淵楫.例論如何在課題學習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J].中學數學雜志,2005(6).
[2]王潔.中學生數學問題提出策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4(6).
[3]俞國良,侯瑞鶴.問題意識、人格特征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力培養[J].復旦教育論壇,2003(4).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