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答題研究
李丹
(福建省長汀縣第一中學)
新形勢下,我國教育不斷地發生巨大的變化,為滿足時代的要求,努力培養優秀的社會人才,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推行著教育改革,新課程標準主要體現了學生為主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獨立性和創造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高考中的語文試卷能夠充分體現這一特色。就全國卷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的答案做進一步的研究和說明。
全國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答案研究
從這幾年試卷的考查情況來看,我國新課標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型中對于人物傳記的考查仍然是熱點話題,對近幾年的高考題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考語文試卷中實用類文本閱讀考查難度有所增加,專業性和綜合性都明顯增強,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下面我們就全國卷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答案進行探究,總結一些做題的規律和方法。
根據我國考試大綱要求:實用類文本閱讀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文本閱讀所做的評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對實用類文本閱讀做了明確的規定:實用類文本主要包括新聞、傳記、報告文學和科普文章這四個大類。這四個大類也有不同的文本特征和表現手法,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分析整理,篩選分類,運用語言能力將文章的中心思想、藝術特色總結出來,再進一步析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時代意義。
以2013年全國卷(新課標II)中實用類文本閱讀《一個不能忘記的人》為例,試卷中四道題都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簡要分析,這些題目都考查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的分析、篩選、概括、整合的能力水平。如第二道題“胸懷強國愿望的盧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中國船王’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這道題考查的就是學生對整體文章的分析,成為船王的文字出現在第幾段,一般答案也在第幾段。學生通過整合全文的信息,認真考察分析,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
實用類文本閱讀通常由四道題組成,第一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第二、三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四題則考查學生對文本進行拓展,深入探究的能力。但總體來說,實用類文本閱讀主要依據文本進行閱讀和考查,因此,首先重點應該放在“結合材料”上,這一點就要求學生在做題過程中仔細閱讀文本,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的篩選。2015年全國卷(新課標I)中實用類文本閱讀:《朱東潤自傳》第一題中考查學生對文本的分析,重點應放在“對材料有關內容”這幾個字上,四個選項中分別是對文本有效信息的提取,這就要求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仔細閱讀文本,結合材料進行分析:A選項:“當年有所大學的中文系開傳記研究課,課程內容卻是韓愈、柳宗元的古文,朱東潤就是因為這件事決定開展傳記文學研究。”“所有的大學”和文中“一所內遷的大學的中文系”不符,因而A選項錯誤。C選項“朱東潤固然認可國外的傳記文學,但卻擔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絕把近代人推崇的《維多利亞女王轉》作為寫作范本。”結合原文第九自然段的內容“是不是我國已經翻譯過來的《維多利亞女王傳》可以作為范本呢?應當說是可以”這一段內容可以看出C選項與答案說法相反,故而被排除C。D選項中“出于自己的現實關懷選擇傳主,是朱東潤傳記文學創作的一貫原則。有學者總體上對此表示理解,但在態度上略有保留。”根據相關鏈接中②進行判斷,“②朱先生確實是有儒學風度的學者,一身正氣,因此,他所選擇的傳主對象,差不多都是關心國計民生的有為之士。他強調關切現實,拯救危亡,尊崇氣節與品格。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答案D中“關注現實是一貫原則”和“態度上有保留”文中并沒有體現出來,排除D答案。剩下的B、E則是這道題的正確答案。在這個文本閱讀中,第一、二、四題均要結合材料進行分析,可見在文本閱讀中結合文本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
但是,在結合材料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個問題:在閱讀文本過程中需要學生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答題,避免對文本材料照搬照抄和過度解讀。高考文本閱讀主要考查學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正確理解文章內容,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往往陷入很多誤區,在理解過程中出現過度理解和照搬照抄的現象,只有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才能取得好的成績。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對重點進行一個整體把握,有效篩選分類,使答案能夠符合原文,然后在此基礎上仔細閱讀,查漏補缺,在字里行間中大膽預測題目所要考查的內容,并進行細致分析總結。通過對自然段進行整合分析,我們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綜上,實用類文本閱讀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及鑒賞和探究的能力,它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添加的新題型,綜合考查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及探究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技巧講解。
[1]丁玉英.一石激起幾層浪:談文本閱讀有效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2(1).
[2]鄒星旺.實用類文本閱讀消息閱讀題目訓練[J].高中生之友,2016(11).
[3]張秀珍.論述類文本閱讀[J].中學生閱讀(高中版),2016(2).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