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慧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七中學)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徐英慧
(吉林省長春市第十七中學)
分析了新時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提出了興趣入手、小組合作、任務驅動、強化能力、注重素質的教學思路,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高中;教學方法;綜合素質
1.學生基礎差距大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計算機為平臺展開。由于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中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機會不同,所以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方面差距較大。有的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有很好的基礎,而有的學生卻接觸較少,熟練程度差。可以說同一班級中,基礎相差是懸殊的。
2.各方面重視不足
應試教育主導下,像信息技術這樣不參加高考的課程,在學校、家長、學生心目當中的重視程度遠不及語、數、外。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也不及主要科目教師。主觀上的重視不足必然造成各方對此投入的精力不足。
3.課程有較強的吸引力
高中生每天的學習基本都是以理論為主,而理論學習畢竟是枯燥的,信息技術課程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操作性知識。這樣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生本身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學生對于動手操作類的學習興趣十足。因此,只要教學方法恰當,是很容易從興趣入手,讓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程的。
1.興趣入手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對于高中生來說本身就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以引導興趣為主,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這樣在學習當中才可以投入精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當代青年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能力可以說是伴隨終身的能力,如果學生對此產生了興趣,那么對于今后各階段的學習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小組合作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不同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很難處理,總是難以讓各層次學生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基于此,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不同,性格、性別等特點,將學生均衡地分配到各學習小組當中,讓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擔當起指導職責。這樣,可以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對于基礎好的學生來說,一方面鍛煉了語言表達、人際溝通能力,獲得了成就感。另一方面,指導他人的過程也是自身對知識的內化,其掌握程度更高。
3.任務驅動
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每一堂課的學習都帶著一個明確的任務展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有依據、有抓手,學習效果明顯。
4.強化能力
對于信息技術學習來說,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大于技術本身的掌握。舉個例子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排版中所要求的一些技術,比如字體大小設置、文字居中、首行縮進等。每次按指令操作,也都能順利地完成。但是,如果讓學生自己撰寫一個申請或總結,學生交上來的文檔卻千奇百怪,完全沒能把技術轉化為能力,不具備文案排版的能力。
5.注重素質
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是各門課程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但是,這樣的口號需要實際行動去實現。在教學中,給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機會,讓學生在語言表達、人際溝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全面提高,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互助學習等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受益終生的。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就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在信息技術教與學的各個環節,要把握時代特征,明確培養目標,立足課程教學,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來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和策略。在實施的過程當中,針對每一節課,教師都要下發任務,明確完成任務的目標及過程,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倡導的是一種“積極互賴、分工合作、人人盡責、同時互動”的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技能和小組協作技能。
具體到信息技術課堂中,適時適度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解決信息技術課堂的許多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小組中的每位學生能夠共享圖片和文字等許多學習素材、共同培養正確地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動機、樹立獨創的思維與見解,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組間異質、互補的特點不斷彌補學生之間的巨大差異,達到共同進步;還能發揮小組間組員的互相監督管理、激勵促進的特點來優化課堂秩序,利于教師對課堂紀律進行合理監控。
3.自主學習
當前,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微課、慕課作為信息化教學的重要資源,正在悄然改變著現代教學的進程。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微課,用最精練的語言將課程進行清晰、準確的講解。再通過翻轉課程教學模式或課上學習的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微課,然后去完成任務書中的任務。通過這一過程,真正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郭楊楊.微視頻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夏學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09.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