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
(安徽省宣城市寧國中學初中部)
淺議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
李文浩
(安徽省宣城市寧國中學初中部)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有效的課堂評價既可以反饋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又可以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為了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已經逐步融入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激發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給予學生到位的課堂教學評價。
為了提高課程評價的效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樣的課堂評語,改變傳統的僅僅用“好”“不錯”“很棒”等詞語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情況,利用精妙的課堂評語使學生獲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家庭相冊初了解——設置幻燈片背景》的學習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家庭旅游相冊秀的演示文稿,通過向學生展示演示文稿揭示本課教學的主題,引導學生分析電子相冊的結構和電子相冊封面的設計元素,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置幻燈片的背景。之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進行嘗試性的操作,并讓個別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演示。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設置幻燈片背景的兩種方式。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設置方法的同時,要積極地詢問學生:“同學們,除了老師列出的這兩種方法,你們還知道其他的設置幻燈片背景的方法嗎?”引導學生在學到的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若班級中有學生舉手說自己有新的方法,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說:“好樣的,我期待你的方法,可不要讓我失望呦!”讓該學生在講臺上進行實際示范,學生示范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其他的學生:“同學們,你們認為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嗎?”引導學生對學生提出的新方法進行討論,當大家都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時,教師要及時地稱贊學生:“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課堂評語,肯定學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學生提出具有個性的見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初中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課程評價時教師要注重運用多元的課堂評價的方法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
首先,針對學生個人評價的縱向對比。班級中每名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放棄傳統的一視同仁的課程評價方法,將學生視為單一的個體,建立基于學生個人的評價體系。教師定期收集學生課程學習的情況,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在下一階段課程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除了搜集學生課程學習的情況,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評價結果進行縱向對比,了解學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若學生進步了,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若學生退步了,教師要將學生叫到辦公室中給學生以鼓勵。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縱向對比,將過去與現實結合起來,科學地了解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實踐性是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鮮明特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會經常開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活動。這樣的實際條件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為學生搭建一個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的平臺。為了獲得科學的學生自我評價的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堂專注力”“我的表現力”“思維創造力”三個方面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自己課程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如,有的學生用醒目的分數對自己進行評價,有的學生用星級對自己進行評價等。利用自主評價的方式,使評價融入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下意識地關注自己課堂學習的情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主動思考。
再次,課堂教學中的捆綁評價。捆綁評價指的是小組中每名成員的課堂學習情況或課堂表現直接影響著小組的總成績,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捆綁評價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小組的分數,促使學生在小組中學會合作,學會合理分工,學會自我克制,學會取長補短,切實減少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聽指揮的現象,實現信息技術課堂的有序教學。
最后,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是課堂知識的主要接受者,學生長時間地在同一個班級中生活和學習,學生對學生之間的學習情況是最清楚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課程評價標準,每名學生分別評價其他學生。之后,教師將學生的評價結果進行整合,綜合測定每名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教學時教師改變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方式,利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提高課程評價的科學性,構建精彩的教學課堂。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評語,并利用學生的縱向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構建精彩的信息技術的教學課堂。
[1]顧紅星.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1.
[2]姚斌.初中信息技術課堂評價實施策略[J].都市家教,2014.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