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燕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第三中學體育組)
探討初中生體育假期家庭作業的布置與實施
鐘華燕
(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第三中學體育組)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體育這門課程,體育鍛煉對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一到假期,很多學生就忽視了鍛煉,晚睡晚起,在家看電視和玩電腦,戶外活動也只是去玩耍。所以,開展體育假期家庭作業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學生的運動技能,讓學生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
初中生;體育假期家庭作業;布置;實施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倡體育學習不僅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延續到課外。在體育課上,教師教授學生各項運動的鍛煉方法和體育知識,學生要在課外不斷鞏固和加強,增強身體素質。對于初中生來說,如何布置體育假期家庭作業,是初中體育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本文就初中生體育假期家庭作業的布置和實施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見。
初中體育假期家庭作業的布置原則體現在五個方面上:(1)安全第一原則;(2)因人而異原則;(3)因地制宜原則;(4)全面發展原則;(5)循序漸進原則。以下就這幾個原則提出初中生體育假期家庭作業的布置與實施策略。
1.安全第一
因為在假期學生脫離了學校的掌控,老師無法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監督,而是交給學生自覺地完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沒有老師的參與,初中生對體育運動中的安全并沒有多大的重視,因此,教師在布置體育假期作業時,首先考慮到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針對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事先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項,以避免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發生意外傷害。比如,在設計球類運動的作業時,就可以備注以下的注意事項:(1)在運動之前要先做好熱身運動,先進行四肢拉伸活動,或者慢跑和進行柔韌性活動,又或者進行球性練習;(2)在運動之前先看場地有無安全隱患,比如地面有無坑洼,下水道上的水泥板是否有缺失等;(3)在劇烈運動之后不宜大量飲水,以免發生胃痙攣;(4)在運動之后不宜馬上沖冷水,尤其是在夏季,不然容易抽筋。這些注意事項要用文字版標注出來,并用顯眼的字號,再口頭復述一遍。
2.因人而異
初中生個性比較鮮明,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儲備都處于不同的水平,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切勿籠統地進行布置,比如每個人的練習內容與運動量都相同。這種作業設計方案一是使體能好的學生達不到最佳的鍛煉效果,二是使體能較差的學生運動難度加大,使其不能順利完成作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因人而異地設計作業內容,可以先根據學生的性別、體能技能等進行分組,再結合每個小組的情況布置作業。比如,將男生和女生分開,在男生組中,將興趣相近和體能技能相當的劃為一組,再根據每個小組的情況進行設計。如女生組中,將喜歡排球的學生按照水平高低分為兩組,訓練的內容一樣。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她們在訓練中能夠靈活運用排球技能,配合能力也較高,這樣在運動的時候不僅能夠達到鍛煉的目的,還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而對于水平一般的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運動鍛煉身體,鞏固體育技能,還可以共同進步。
3.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原則即按照不同的場地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在布置假期作業前,教師要統計學生的居住地以及周圍環境,根據學生居住范圍內的條件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比如,有些學生住在距離體育館不遠的地方,就可以布置相關的運動項目,可與家人結伴同行,以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為主。又如,有些學生居住的小區內有配套的運動設施,就可以讓學生以引體向上、屈臂伸、直臂前移、仰臥起坐等為主要訓練項目。對住在大學校區的學生,學校里的籃球場、足球場和排球場是對外開放的,教師可以設計籃球、足球、排球等練習項目,以慢跑為輔。對于沒有上述條件的學生,可以設計俯臥撐、仰臥起坐、跳繩、半蹲跳等項目的運動。
4.全面發展
力量、速度、柔韌、靈敏等構成人的身體素質,其中力量素質又包括上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初中體育教師在布置假期家庭作業時,要遵照全面發展的原則。比如,學生的假期家庭作業是羽毛球練習和力量訓練。那么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就要著重鍛煉學生的手臂力量、靈敏度、速度、耐力;輔助練習應該主要訓練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可以設計俯臥撐和仰臥起坐等練習作業。
5.循序漸進
體育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從簡單再到復雜逐漸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教師在設計體育假期作業時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對不同體育項目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關系進行充分的考慮,對于強度大的項目運動量要適當減小,對于強度小的項目運動量要適當加大。運動的強度和運動量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科學地進行規劃,比如一個學生的愛好是籃球,他的身體素質(包含速度、靈敏、力量)處于中等水平,就可以在他的假期作業中設計每周兩次的籃球訓練,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增加到每周三到四次,每次運動由剛開始的半個小時逐漸增加到50分鐘,在訓練結束后可以進行俯臥撐、引體向上等練習,逐漸加大訓練量,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往后每個周期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到兩個。
1.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
很多父母都很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卻忽略了孩子的體育鍛煉,學生在假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里,使當地的生活有所改善而又對環境有利。這種想法就是一種辯證的思維,也會對日常生活有幫助。如在與同學發生矛盾時,不會那么沖動,停下冷靜的瞬間,就是辯證思維的作用,對任何事情也不會再人云亦云。
3.培養可持續發展意識
嚴重的環境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必須尋求一條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可持續發展道路。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可持續原則、共同性原則。講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時,學生直觀地了解一個區域環境要保護,經濟更要發展,整個社會才能得到發展。告訴他們這就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講塔里木河水資源的開發,上游的過度利用,導致下游的斷流,從而形成的荒漠化,這就違背公平性的原則。河流的開發要整體開發,要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建立在正確的環境觀念上的,讓學生明白發展才是解決環境的根本出路。區域發展要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最終才能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愛國是學生基本的素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地強化,升華這種思想。在講中國自然資源時,了解到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學生很是自豪,我國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僅從農業生產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做到的,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在橫向比較時,也不回避我國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作為一名地理教師,要善于捕捉新的地理信息,以不斷充實國情教育內容。教師在上課時應時刻注意把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中獲取的新的地理信息和數據,如人口數量變化,礦產資源的發現,各種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新業績,工農業、交通建設的新成就,治理環境的新進展等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效率得以提高,隨時關注國家的動態,培養主人翁精神,潛移默化中愛國主義情懷在教學中得到升華。
地理是一種教養,也是一種氣質。高質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給學生一種特殊的思維品格、思辨能力和創造素質,使他們學會用地理的眼光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
[1]胡毅.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偉星.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0(11):129-130.
[3]時峰.新課改背景下我國地理教育現狀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
[4]孫開清.新課標下高二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