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四甲小學(226100) 馬長青
例談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時機的捕捉
江蘇海門市四甲小學(226100) 馬長青
捕捉合作學習的有效時機是保障合作學習高效的前提。教師要善于在數學新知的“發生點”、數學探究的“關鍵點”、數學思維的“提升點”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合作探究與合作分享,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數學合作學習更高效。
小學數學合作時機捕捉
推進新課改以來,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得到了廣泛運用,要讓合作學習更有效,合作學習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因此,教師要在數學新知的“發生點”、數學探究的“關鍵點”、數學思維的“提升點”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很多新知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遷移或派生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數學新舊的“連接點”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數學新知進行循序漸進的探索。
例如,教學“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時,筆者在黑板上寫了三個數字8、4、2,要求學生按順序在這三個數字之間添上運算符號(要求填上運算符號以后,出來的式子不能是同級運算)并計算。學生寫出了以下算式:
8+4×2=168+4÷2=108-4×2=08-4÷2=6
8×4+2=348×4-2=308÷4+2=48÷4-2=0
這個時候,有的學生認為還有其他計算結果“8+4× 2=24;8+4÷2=6;8-4×2=8;8-4÷2=2”,他們認為,既然是要寫出全部的答案,先加減后乘除的算式也應該寫出來,但是,這又不符合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呀,怎么辦呢?于是,筆者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合作探究,想一想怎樣才能夠使這四個算式能算出這樣的結果,但又不違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
以“8+4×2=24”這個算式為例,有的學生在“8+4”的下面畫一條線,表示要先算這一步;有的學生把“8+4”圈起來,表示要先算;有的學生把“8+4”加粗一些,表示要先算。這樣,大家在小組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把學生的這些想法一一呈現以后,再引入小括號,學生就很容易接受。
以上案例中,教師讓學生在8、4、2這三個數字之間填上運算符號使之成為不同級運算,然后算一算有多少種不同的計算結果,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認知沖突,而在這個知識“連接點”處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則為引入小括號提供了良好契機。
學生由于數學經驗的積累還不是很豐富,在進行獨立探究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開展合作操作活動。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自主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筆者給他們準備了大小不同的圓片、繩子、軟尺以及記錄表,并要求他們在6分鐘內完成。很多學生在動手之前立刻意識到有這么多圓片的周長和直徑要測量,6分鐘時間肯定不夠,于是,他們提出要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來完成這個任務。有的組采取每人測量兩個圓片的方式進行合作;有的組采取一個人拿圓片、一個人測量、一個人算數、一個人整理的方式進行合作……6分鐘過去以后,筆者再組織他們進行匯報,結果每一組學生都通過合作探究得出了“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這個正確的結論。
當學生進行獨立探究存在困難時,教師引導他們進行合作探究,這樣,學生就在與同伴合作的過程通過分工測量、計算、整理等學習活動探究出了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點”引導他們進行合作分享,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合作分享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例如,教學“乘法的運算定律”后,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這三大運算定律,此時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引導他們運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如,對于“25×44”這一道題,在教學中,筆者先讓他們進行獨立計算,有的學生把“25×44”轉化成“25×(40+4)”,然后根據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有的學生把“25×44”轉化成“25×(4×11)”,然后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在他們獨立計算完成以后,筆者再組織他們在小組內對自己的簡便計算方法進行交流分享。
以上案例中,對于“25×44”這一道題的簡便計算,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方法,他們的計算方法從本質上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不僅能闡述自己的想法,培養了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在聽取其他同學方法的過程中,學會了取長補短,發展了思維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是新課改的價值追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合作學習的價值功能,要善于把握學生數學合作學習的時機,要善于在數學新知的“發生點”、數學探究的“關鍵點”、數學思維的“提升點”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合作探究與合作分享,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數學合作學習更高效。
(責編童夏)
G623.5
A
1007-9068(2016)2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