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也談信達雅——由《送東陽馬生序》譯文說起
陳建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送東陽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
東陽馬生君則,……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看著這篇翻譯(因篇幅限制,省略了其他部分及其翻譯),說實在的,有幾處地方讓我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因為這篇翻譯出自頗具權威的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參考書》,因為權威,心中當然希望是無可挑剔,可是對照著“信達雅”的翻譯原則——
1.信: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2.達: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這所謂的權威就有些塌方的感覺。
其一,可以說最搞怪的就是最后一句,譯文中把“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譯為“因此我講講求學的困難來告訴他”。“講講”和“告訴”的含義大致是相同的——《現代漢語詞典》中“講講”就是“說”的意思;“告訴”就是“說給人,使人知道”的意思。這種譯文,說實在的,不看古文,就會讓人忍俊不禁,因為該句明顯重復累贅,有語病,顯然違背現代漢語的用語習慣,不符合“達”的標準。
那么這句話該如何翻譯呢?其實,我們只要參照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最后一句的翻譯,就可以很順溜地翻譯好這一句——“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譯文是:“因此(我)寫了這篇‘說’,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其實,“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的“道”,類似于“故為之說”的“為”,因為“為學之難”宋濂是用筆寫下來告訴馬生的,因此這兒的“道”,可以像“為”一樣翻譯為“寫下”。這樣整句就可以譯為:因此我寫下求學的困難來告訴他。這樣翻譯,既符合作者的實際情況,又切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避免了語病。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語文教學參考書》和語文教材書下的注釋,都把“可百許頭”譯為“大約一百來條”。這一句的翻譯是按照字字落實的方法操作的:可,副詞,大約;百,數字,一百;許,表示約數;頭,量詞,條。這種譯法,本也無可厚非。但卻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大約”和“來”明顯重復累贅了,是病句,這兩個詞應當任意刪去其一。
其二,文中第一句“余幼時即嗜學”被譯為“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乍一看,似乎沒啥問題。結合書下注——嗜,特別愛好——我們就會明白該句翻譯沒有達到“信”的標準,沒有做到準確無誤。愛好,與“嗜”的程度畢竟不一樣。這句正確的譯文應當是:“我小時候就特別愛好讀書。”
“無鮮肥滋味之享”譯為“沒有新鮮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也違背了“信”的標準。因為這句中的“之”絕非解釋為“結構助詞,的”;而應解釋為: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不譯。整句的翻譯應當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品味道可以享受。
另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譯為“捧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也存在同樣問題。此處把“先達”解釋為“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其實“先達”一詞的含義在這兒就是“前輩”。如果該詞包含“有道德、有學問”的意義,宋濂在下文中又何必再來一句“先達德隆望尊”呢?因此,此處的翻譯,孤立地看“先達”一詞,是不符合“信”的標準,聯系下文來看,上下文重復累贅,又不符合“達”的標準。
其三,“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譯文為:“我站在他的身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地請教。”這一句翻譯似乎找不出問題,其實不然,“表現尊敬而專心地”顯然是“彎著身子,側著耳朵”所包含的潛臺詞,把讀者能讀出來的內容在譯文中硬塞進去,未免顯得冗余,也就是畫蛇添足了,這是有悖于“雅”的標準的。“俯身傾耳以請”中的“以”的注釋,也未必如《語文教學參考書》所說:以,連詞,跟“而”的作用相同,相當于“地”。而應該改為更加合理的解釋:以,連詞,跟“而”的作用相同,表目的,相當于“來”。這樣一來,譯文可以改得比較簡潔:“我站在他的身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譯為“朝廷每天有米糧供給,父母每年給(他們)冬夏的服裝”,也不符合“雅”的標準,因為原句明顯有駢句的風采,讀起來朗朗上口。譯文卻明顯已經變成了散句,前后兩句的結構有了不同。作為現代漢語的譯文不說也得譯成字數相等,至少前后結構可以保持一致:朝廷每天有米糧供給,父母每年有冬夏的服裝送來。
這些,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見,請方家斧正。
[1]許小燕.汲取文言瑰寶傳承為學之道:《送東陽馬生序》備教研讀[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2(4).
[2]戚成林.《送東陽馬生序》教學札記:兼談文言文教學拓展的三個向度[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10(3).
·編輯薄躍華